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是唐代的奚琴和轧筝
我国的传统弦乐器,在唐代以前,只有弹拨和击打两种,而没有拉弦类。
在唐代,出现了两种最早的拉弦乐器——奚琴和轧筝。
轧筝,是用润湿的竹片摩擦筝弦发声。陈旸《乐书》说:“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故取名焉。”
唐释皎然有一首《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描写道:“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
用竹片作“弓”,而不是用马尾;为了增加摩擦力,不是使用松香,而是把竹片用水润湿,其音色估计不会太好,倒是皎然诗中所说的“清哇宛转声相随”一句很重要。
传统的弹弦类乐器,如琴、瑟、筝、琵琶,或击弦类乐器,如筑、扬琴等,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奏出长音,遇到较长的音,就只有反复弹拨,这样的乐音,与歌唱的长音是不能很好配合的。
而拉弦类乐器则可以控制运弓的速度,奏出平滑的长音,与人声能够很好相配。也就是皎然诗中所说的“清哇宛转声相随”。
轧筝在宋以后仍在使用,元、明时期叫做“蓁”(一个竹字头一个秦字,读音“秦”)。
《元史-礼乐志》载:“蓁制如筝,七弦,有柱,用竹轧之。”
《事林广记》的记载差不多。
到清代,又称为轧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