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批出国学壁画的留学生1955年赴波兰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壁画绵延数千年后,到清代已趋衰落,从事壁画的民间画工的数量和艺术素质也大大降低。

尤其辛亥革命后,大规模的宫殿、寺观和墓室建筑基本停止,传统壁画因此失去了依存的空间。

20年以后,在革命斗争中出现了新型的壁画。红军、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中的美术工作者在革命根据地和行军途中,曾画过许多宣传革命、宣传抗日的壁画,起到鼓励军心、鼓舞群众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习西方绘画的中国画家用西方绘画技法,创作了一些新题材的壁画,如梁鼎铭的《北伐战争惠州战役》、司徒乔的《孙中山著〈三民主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壁画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院校开设了壁画课,还专门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壁画艺术。

1955年赴波兰学习镶嵌壁画的严尚德、朱济,是建国后首批出国学习壁画专业的留学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壁画的题材全都以赞颂领袖人物为表现内容。

1979年,北京国际机场候机楼落成,该装饰壁画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与以前壁画不同的是,这些壁画的位置和幅面被纳入了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规划之中。为适应陈设的环境气氛,着重强调作品的装饰性和视觉的愉悦感,使用的材料有聚丙烯颜料、釉上彩绘、陶板等。

张仃的《哪吒闹海》、袁运甫的《巴山蜀水》、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李化吉和权正环的《白蛇传》、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等作品,均受到美术界的好评,也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

此后,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者开始把壁画考虑在设计方案之中,也由此形成了壁画艺术的专业队伍。

壁画艺术的这个转机被称为“中国壁画的复兴”。1979年以后的短短几年中,各城市的宾馆、饭店等公共建筑中出现了不少画艺精湛的壁画,壁画艺术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

例如:
吴作人、李化吉的《六艺》(山东曲阜阙里宾舍)
侯一民、邓澍的《百花齐放》(人民日报社礼堂)
王文彬等人的《山河颂》(北京华都饭店)
唐小禾的《楚乐》(武汉宾馆)
杜大恺的《屈原-九歌》(北京燕京饭店)
张仃的《长城万里图》(北京长城饭店)
袁运甫的《智慧之光》(北京燕京饭店)
许荣初、赵大钧的《乐女游春》(天津塘沽渤海宾馆)
何山的《九歌》(湖南省图书馆)
以及李建群、段兼善、李坦克、娄溥义、杨鹏等人为人民大会堂甘肃厅所作的一组壁画等,均为其中佳作。

他们在借鉴传统壁画、学习西方壁画、吸收民间艺术、探求不同材质的特色、处理壁画与建筑的视觉协调等方面,均各有建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