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孔子学院教师培训中心落户北京语言大学

2015年4月9日上午,我国内地首个孔子学院教师培训中心落户北京语言大学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称,准备在培训中心设立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点,“希望10年内,不管是我们外派的教师,还是海外本土教师,都能拿到证书。”

许琳还介绍,国家汉办将支持培训中心培养海外孔子学院的本土教师,使海外本土教师成为未来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校方介绍,培训中心的首要职能,是承担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对派往全球各国的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进行岗前、岗中培训,以及对派往非通用语国家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开展语言及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培训。

未来,培训中心预计每年培养学员3500人次。据估算,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缺口达到500万以上。

培训中心将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教师资格认证考点,开展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及培训,通过考试者将获得官方认定的国家汉语教师资格认证。

培训中心还将培养海外“中国通”,任教海外孔子学院和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国家汉办”是教育部的一个事业单位,全称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宣称是民间组织,不代表中国政府。

“孔子学院”的概念,脱胎于德国的“歌德学院”。随着“汉语热”升温,在外国办“孔子学院”的念头由“国家汉办”提出,到目前为止,“国家汉办”已经在世界各国建了100多所“孔子学院”。

但现在有一些国家开始抵触孔子学院。认真从程序上考究的话,“孔子学院”是没有法律保证、没有校舍、没有教师的“三无学院”。

所谓“没有法律保证”是指“孔子学院”没有国家间条约或协议的保证。在国外建“孔子学院”也有协议,签约的一方(中方)要么是“国家汉办”这个事业单位,要么是某个大学(甚至是某大学的某学院);签约的另一方(外方),要么是某大学的中文系(或类似院系),要么是“华美协进社”这样的民间社团。
  
“没有校舍”是“孔子学院”的共同特征。所有的“孔子学院”都只是在人家已有的单位挂块牌子,无一例外。“汉办”总是使用“挂牌”这个词,倒也恰当。
  
“歌德学院”共有3000多个员工,而“孔子学院”可以说一个教师也没有。“孔子学院”的教师是这样派的:“汉办”跟国内某个大学教“对外汉语”的院系说,你派个人去某某“孔子学院”教书吧,这个学校也许就派个人去。派去的这个人,也许在那儿呆个一年半载,也许呆个三五天,因为他有他的正事。有时候也许根本没有人去,在韩国首尔,挂在“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的那块“孔子学院”的牌子下,没见到中国人的影儿!那可是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招牌下也确实地做着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工作。“孔子学院”的实质性工作是: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院系向国外有汉语教学的地方派汉语教师或专家,这些教师在那里从事教学、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现在,中国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校有几百所,它们都与国外院校(院系)有校际交流关系。只要双方达成协议,中国的学校随时可以派教师出国教学。这个工作,中国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以往出国教书,只要带上必要的资料就行了,现在则可能还得扛块“孔子学院”的牌子。
  
“孔子学院”其实和汉语教学方面的校际交流没有区别。但是“孔子学院”和校际交流有一个重大区别:在校际交流中,中国派教师,外国人往往要付工资的;“孔子学院”是我们付给外国人钱——毕竟人家挂了我们的牌子!
  
也就是说“国家汉办”要给外国人送钱的。于是许多国人会问:如果这钱不是从国库里拿出来又从它手里过一下的话,如果让它自筹资金(只要不到国库去筹就行)的话,或者虽然是国家出钱但不让“汉办”过手的话,“国家汉办”还会有这么大的劲头吗?

虽然没打国家的旗号,但花的是中国纳税人的钱,身份含糊,程序笼统,也难怪国内外对“孔子学院”的兴办都各有质疑的声音。

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培训中心的揭牌是国家汉办向孔子学院设立的程序化、规范化推进制度建设的一项举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