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最早用经史子集四分法编目的目录典籍是唐《隋书-经籍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分类法应用于目录的国家。

汉朝刘歆的《七略》用的是六分法,这一分类体系是与校书时的分工及各书籍篇卷的多寡密切相关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事业与学术文化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一时期在学术上、文化上的特点是历史书籍增多,佛经大量翻译,文学受到重视,文学总集和别集的出现等,这些特点在图书目录类例上必然有所反映,于是在书目类例上开始出现了四分法。

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于校理皇室藏书时,编成了一部国家内部藏书目录——《中经》。

及至西晋,秘书监荀勖又以郑默《中经》作依据,编制了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即《中经新簿》,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用的就是四分法的图书分类法。

此书目现已亡佚,只是《隋书-经籍志-序》还记载着它的类目:
一为甲部(相当于后世的经部),纪六艺和小学等书;
二为乙部(相当于后世的子部),包括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等书;
三为丙部(相当于后世的史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等类的图书;
四为丁部(相当于后世的集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等。

由于中经早已亡佚,《中经新簿》是根据郑默的《中经》所编,在《中经新簿》中,是现所能看到最早的四分法。

四分法的出现,是对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分类体制的一种适时的变革,其意义很大。

在《中经新簿》后不久,东晋的李充整理皇室书籍,编成《晋元帝四部书目》,也分为甲乙丙丁,但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调整了顺序,从此,经史子集四分法的体制便正式确立了

李充的这一四部分类编次方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用经史子集四分法的书目,因此,在我国图书分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四部40类的分类体系,对后世书目类例影响很大。

《隋书-经籍志》由唐初初年魏征等人编撰,是继《汉书-艺文志》的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大型古代书目。

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下又分40个小类:
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书、小学。
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14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3类:楚辞、别集、总集
另附:道经、佛经

史部自此不仅有了独立的部类,而且还有了部类的名称,这是史学发达、史籍增多的必然结果。

自从《隋书-经籍志》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经史子集四分法在我国占据着统治地位,只有少数书目不用四分法。

中国古代社会要求它的知识分子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不能超出这四大部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