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被誉为“教授县”的县是湖北蕲春县

在湖北省,有一个山区小县,名曰蕲(读音“齐”)春县。

在全国众多县级行政区划中,它的人口、面积、自然资源等都并没有多少优势,但却一个响当当的誉称“教授县”。

在中国,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是第一个被誉为教授县的县。它和湖北省“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红安县,一样有名。

蕲春县被誉为“教授县”,自然是教授多,那么,这个县出了多少个教授呢?

据调查,如今驰骋于海内外大学讲坛上的蕲春籍专职教授有1620人,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等有两千余人。

经初步统计,在大陆,北京大学有蕲春籍教授15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有50人,内地大学一百强中有蕲春籍教授260人;在台湾,蕲春籍教授有汪大华、孙方铎、陈巩、汪定华、明诚之、高铭鑫、游国琛等人。

在国外,蕲春教授遍及五大洲,在10多个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3人、长江学者1人、外籍院士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深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31人。可见,蕲春“教授县”名符其实。

为什么蕲春县教授多。或许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得益于厚重的历史传承。蕲春自古以来就名人辈出,良好的尚文之风代代相传。在明代,科举考试中进士,文、武举人共有240人,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清代,更是“科甲鼎盛”,全县中进士,文、武举人共208人;

在近代民国时期,蕲春籍大学生有550余人,留学生60余人。

医圣李时珍,训古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等名人享誉中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方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风尚,尤其是通过名人的代际传承、家风影响、理念扩散,就会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良好风尚不会轻易改变。

其次,得益于尊师重教理念。在蕲春,尊师重教理念可以说树得非常牢,几乎深入人们的骨髓。在那里,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可以没有饭吃,可以没有衣穿,但不可没有书读!

在一个收养女儿的家庭,小姑娘大约生于1940年代初,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且女儿还是抱养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还是坚持让女儿读了六年的私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但在那个时代能这样做,还是很不简单的。

由此可见,重视教育之理念是多么强!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那里甚至出现了很多“教授村”。

全县有十名教授以上的“教授村”达32个,其中一村20名以上教授的村有7个,张塝镇汪瓢铺村走出专家学者教授27人。

1990年代,蕲州镇东长街这条五百米长的街道,已经走出了126名博士,且多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甚至很多父子、兄弟皆为博士。如李宝珍女士一家五名博士,分别为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生化、物理、医学博士,被传为佳话。

再次,得益于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蕲春县地处鄂东边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由于过去没有什么工业,也没有什么矿藏,而且交通不发达,蕲春县一直比较穷。好在蕲春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从来不缺,而且很多家庭把读书作为改变命运、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首选。

有一位男生,他家因父母去世早,非常穷,但他的几个兄长都支持他读书,有一年,他实在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他准备放弃读书,叔族知道后,想办法挤出一点钱给他,他的一个教书的哥哥也想办法筹借,最后让他坚持了下来,后来他考上了武大。

如今我的这位男生已是博士,著作颇丰,还成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学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