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纨绔子弟”称呼来自六朝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读音“简”),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

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纨绔”二字读音“玩裤”)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读音“裤”)。

《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或者穿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读音“昆”)。 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