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结婚迎亲坐花轿的习俗最早始于南宋
虽然轿子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但是历代的习俗与规定却并不相同。
南北朝时官员乘轿只限于寓所私苑之内,上朝出门仍须乘车,乘轿并不普遍,所以对乘轿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不过八杠舆(即当时最大的肩舆,需要八个人来抬)只有皇公贵族才能乘坐。
初唐,除皇帝外一般人都不许乘轿,只有年老体弱的大臣进宫议政,经皇帝特许后方可乘轿。
唐武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式规定,除“宰相三公诸司官及致仕疾病者许乘檐子”外,其余的人一律不许乘轿。
北宋时许多士大夫觉悟很高,认为乘轿“以人代畜”是有伤风化的不道德行为,所以除了老弱病者外,朝廷命官都不乘轿子,但是对于品官家眷和民间富户乘轿则不加限制,仅规定轿夫只许用二人。
南宋时因为南方多雨,道路险阻,而车辆、马匹又几乎都被金兵抢走,所以乘轿者逐渐增多,对乘轿的限制也渐渐放宽。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形成轿子不绝于道、乘轿者比比皆是的局面。于是,抬轿子也成为谋生的三百六十行之一。
明清时轿子有官轿和民轿之分。官轿等级森严,根据官品和身份不同,所乘轿子的质料、装饰、大小和轿夫数量都不一样,民轿则都是黑油、平顶、皂帏、二人抬的小轿。
妇女乘轿始于唐文宗在位期间(公元827-840年),而且限于朝廷命官的妻子和母亲,《册府元龟》记载说:当时,”妇人本来乘车,近来率用檐子,事已成俗”。
但是嫁娶迎亲乘坐花轿的习俗始于南宋,当时把这种轿子叫做“花轿”、“彩轿”、“喜轿”、“彩亭”等等。
花轿原来比较简朴,只用蓝色绸布作轿帏,四角架悬桃红彩球,以后日趋华丽,《清俗纪闻录》就描绘过这种披红挂彩、精雕细镂的花轿。
民国时还有专门备有花轿、经营迎亲仪礼的“喜轿铺”,现在各地的民俗博物馆里都收藏有这类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