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中医蜡壳生产工艺由广州陈李济首创

陈李济始创于明朝万历27年,即公元1600年。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制药厂,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70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清代同治皇帝偶染风寒,服用了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遂钦赐“杏和堂”为封号,使广州陈李济名噪大江南北。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商标法”时,陈李济便将“杏和堂”三字组绘成盾形商标,立案注册,沿用至今。

又有传说,慈禧太后正是因为长期服食陈李济的“乌鸡白凤丸”,才得以使容颜老而不衰。光绪年间,“帝师”翁同龢曾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对奠定陈李济品牌声誉贡献最大的当属首创蜡壳大蜜丸,也是陈李济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

由于大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所以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为了保存其药性,陈李济创造了蜡壳。

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委托,中国药材公司科研处高级工程师朱晟曾做过考证,蜡壳蜜丸剂型起源于清朝初期,创造者正是广州陈李济药厂。清代康熙年间,陈李济拥有较高技术的制药人员成功把蜂蜡与木蜡混合成既不软也不硬的蜡壳,将药丸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效果尤胜罐头包装,能保持药物几十年不变质。

这个足以写进中国制药史的重要生产工艺创新,引发了“中药包装革命”。

随着同行普遍效仿,蜡壳药丸逐渐成为中药的重要剂型之一,至今还在中成药中广泛应用。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委托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录像片,向全世界广为推荐,蜡壳药丸成了传统中药的标志性特点,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一大代表。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到乾隆年间,陈李济已生产有膏、丹、丸、散、茶、酒、曲、锭八个剂型中成药,销路遍及南北大地,并在广州通商口岸十三行开设批发所,将所产国药远销南洋。药效之灵,制品之精,可谓“无人不知陈李济,有口皆碑杏和堂”。

“陈李济”不仅着力于新药品的研制和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还很注重营销的策略。

当陈李济得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都要买一些成药在考试时定精、提神、进补,以防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一些成药回到家乡这一消息后,就派人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这种举动不仅赢得了人心,而且也为药品做了广泛的宣传。

此外,广州一直为华南大都会,而“陈李济“身处北京路(以前是永汉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

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人员见到后必出门营救施药,并代其通知家人。

夏日炎炎,烈日当空,广州街头过往者多有各种挑担、拉车的苦力,“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令人尊敬的是,这些行为并不是个别人好心的举动,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它延续了几百年。

古语有云: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其中,排名第一的陈皮又称“广皮”,最出名的就来自陈李济的百年老陈皮。被钦点为调京御用的贡品后,原本只是用于本厂原料的陈李济陈皮遂成特有的传家之宝。

陈皮越陈越好,一般的陈皮都是储存数月或一年后使用,储存二三十年者很少,储藏百年以上的,更是稀世之珍药。

而陈李济独创的储藏陈皮秘法,百年而无虫霉之变,体轻而气味清香,久煮不烂,化痰下气。他们以此百年老陈皮入药,做成咳喘顺丸,这种药丸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气喘的功效比普通药强十倍。

物以稀为贵,陈李济对自己独门秘藏的陈皮却只送不卖。只有在民国乙卯年广州大水成灾,陈李济义卖百年老陈皮,售价与黄金售价相同,一两陈皮一两金。

权贵富豪仍争相购买,陈李济义卖所得售款全部赈灾了灾民,由此显现了一个中药老字号的公益情怀。

“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宗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历史记载,陈李济曾分别在1857年和1938年遭遇英法联军炮轰与日军飞机轰炸,但厂房遭毁之后,凭借保存下来的人才与技术,陈李济又重新崛起。

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想到可口可乐前董事长伍德鲁夫的那句评论品牌重要性的名言:“假如我的工厂被大火毁灭,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风暴,但只要有可口可乐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将重新站起。”

四百多年积累下来的良方与工艺,让陈李济拥有众多出色的产品。但由于陈李济的产品大多主方复杂,生产制作的成本高,二次开发的难度也比较大。

“陈李济的发展不能说不好,但比起同仁堂这些创办更晚的老字号还是差一点,我们希望它能比现在更好一些。”陈李济人如此说。

论道粤商传统不可失,文化营销正当时。尽管在历史和经营方式上与许多老字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陈李济作为南药的代表,传承的是岭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广东远离京城,民间商业发达,陈李济的创业与发展可以说有着浓厚的草根气质,这与制备御药的同仁堂、红顶商人开办的胡庆余堂颇为不同。

南药主要以草药为主要原料,陈李济的产品大多以精选草药入药;滋补养生是广东人的文化习惯,陈李济的药物品种里,滋补药物占据很大比例,这些有岭南特色的药物是陈李济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中药产品以及中药工艺上,它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能保留住自己的核心之物不丢失。”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郑洪如是认为。

然而,对比新时期的发展,不得不承认“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的古语似乎有被遗忘的危险。相较几乎成为中药代名词的同仁堂,陈李济在销售规模与品牌影响上多少显得有些逊色。

这其中,固然有资金、技术、人才与产品结构、地域影响等各种方面的原因,但文化营销上的相对欠缺,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

如今,通过建设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陈李济岭南中药文化体验馆、广药陈李济健康养生研究院等一系列举措,陈李济在文化营销上奋起直追。

2013年,陈李济重回北京路,打造首家“金牌形象店”,并计划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推广,2014年又拍摄了首部微电影《橘香》,全力提升品牌形象,并最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销售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