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香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宋代

中国对香使用在周代就已开始了,古人焚香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除秽清洁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的认识进了一步,用香比喻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把香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的礼仪。当时佩带香囊、沐浴兰汤、互赠香品,形成一种风尚。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熏香炉是战国时期的,出土于江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国人就已经懂使用熏香了。

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原始瓷熏炉器型硕大,整体造型奇特,装饰精美,风格粗犷。应是上层贵族在祭祀先祖和接待宾客时所用之器。

汉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无论厅堂还是寝室,地面都铺满了芦苇编的筵(粗席),在座位上再放上草编的细席或柔软的坐褥,登堂入室都要脱鞋,因此需要使用香熏来洁净室内的空气,改善居住的氛围,所以香熏在汉晋时期广为流行。

汉代上流社会使用的香熏一般用青铜制造,做得非常考究,炉身通常为豆状,盖子做成山峰的形状,在山谷的底部有孔,在熏炉里点燃香料,香气就可以通过这些孔眼散发出来,这种山形的博山炉做得特别精美,鎏金错银,异常豪华。

而民间用的香熏一般是陶瓷的,形制也简单得多,通常只是一个带孔的钵,或者在炉盘上加一个带孔的豆,以便散发香气即成。东晋南朝青瓷烧制技术日臻成熟,香熏也多用青瓷来制作了。

唐代以后,人们的生活习惯渐渐发生了变化,席地而坐改为垂腿而坐,堂上室内不再满铺筵席,进屋也不用再脱鞋了,因此唐宋时期虽然仍然有博山炉和熏香炉,但是数量明显减少了。

唐人发明了球形香熏,半球形的炉盘外面套接有三个环,可以分别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其原理与现代的万向陀螺仪一样,这样可以保证香熏在滚动时炉盘里的余烬不会倾翻掉落出来。

这是中国人在世界最早发明了万向支架的实证,这种球形香薰主要是贵族用来熏衣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焚香也成为佛教仪式上的一项内容,但那时还没有棒香,只是把香料放在香熏里点燃,从唐代的壁画上可以看到手持长柄铜香熏的仕女形象。

公元754年,熏香随鉴真东渡日本而与佛教一同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后,熏香成为日本宫廷贵族文化的标志物之一。日本平安时代创作的宫廷文学中有不少关于熏香的记载。《源氏物语》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通过分析《源氏物语-梅枝》一节中出现的熏香,可研究与之对应的调香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宋朝是中国古代香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

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

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足见当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

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

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

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香印(也称“香篆”,用模具把香粉压成特殊的图案或文字,在很多地方香印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宋代之前就已出现)、香饼、香丸等繁多的样式,既利于香的使用,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宋代之后,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如此慢慢的“熏”烤,既可以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的散发更加舒缓。

在这一时期,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苏轼与沈括合著的《苏沈内翰良方》等书中都有许多专门的记载。

宋代人还发明了棒香,因此插香焚香用的香炉应运而生。由于禅宗和净土宗得到广泛传播,善男信女不必出家门,足不出户就能参禅修行,因此陈放案头用于焚香的香炉数量剧增。

宋代香炉的质地大多是瓷的,形状通常为钵形或筒形,因为是放在案头的,所以形体也不大。

宋徽宗是个文物收藏家,特别喜欢商鼎周彝,地方官员为了献媚,纷纷组织盗掘古墓,因此宋代出土了许多商周铜器,于是鼎这种自汉代以后就逐渐消失了的炊具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因为早已不再用鼎来做饭煮肉了,所以人们只是模仿其形制做成了香炉,显得十分典雅。

然而在寺院里往往用铜铁铸成大鼎放在庭院里供供香客焚香之用,以至于后人误以为鼎也是香炉了。

在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

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

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从宋代开始,至元明清,香都在中国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从文学上也可窥一斑。

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的妙物。

如苏轼的《和鲁直韵》、朱熹的《香界》就用诗描述了香的怡情养性之美。

《和鲁直二首》
宋 苏轼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明 朱熹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