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道经刻石是位于邢台的龙兴观道德经石幢

中国现存最早的道经刻石是位于邢台的龙兴观道德经石幢

中国佛教经文的石刻,大致有三种形式:

一是摩崖:将经文镌刻在悬崖或洞壁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较多;

二是经幢:将经文刻在一种有棱的石柱上,唐代石幢较多;

三是经碑:为佛教经典刻石规模最大的一种形式。

公元5世纪之后这种刻石活动开始盛行,现存最宏伟的经碑群是北京房山县(今房山区)石经山的佛经刻石,刻经始于7世纪初,至12世纪,历经几个朝代,从未停止,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于14278块石板之上。

这些石经,世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在佛教经典石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道教经典刻石比儒经刻石、佛经刻石晚,数量和规模也不如儒经刻石和佛经刻石。

隋代以前,没有道经刻石,已知最早的道经刻石是唐代中叶景龙二年(708年)龙兴观的道德经。

Chinese-ancient-Tang-Dynasty-stone-carving-of-Tao-Te-Ching(图: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原龙兴观遗址,现迁往他处的道德经石幢,刻于唐开元廿六年(公元738年))

道经石刻多为后人摹刻,所刻主要是道德经,如公元708年、738年、893年刻立的道德经和880年江苏焦山刻的道德经幢等。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龙兴观的道德经幢,原位于邢台市旧城东北部的邢台道教圣地龙兴观内,解放后移植到桥东区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现立于清风楼北边的清风游园内。为龙兴观遗存,称龙兴观经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台道德经幢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时任邢州刺史的李质是唐玄宗李隆基堂五弟。《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记载,“李质,唐玄宗五从弟,开元年间任邢州刺史,兴建邢州开元寺、天宁寺、龙兴观等。立唐龙兴观道德经幢。”

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皇帝(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用道门威仪司马秀言,令天下诸州皆于一大观内立石刊刻。开元二十七年(793)八月五日,邢州刺史李质遂于邢州龙兴观内,立此经幢。据《邢台县志》载,经幢文字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为国内仅存的三座同类经幢之一,极具历史价值。

经幢为石质,通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第八面上部,书写“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句。第八面的中部,为大宋端拱元年(988)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撰、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第八面的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十月师段圻观所写之《记》并民国二十八年(1939)邢台县县长苗作新为募资修台建亭事所写之《记》。

据说,道德经幢在全国现仅存三座,此幢实弥珍贵。但在“十年动乱”中,这座千年古幢被用炸药摧毁。仅存两块幢体残件,今用水泥粘合为一体。

龙兴观遗址现仅存元至正碑一块,明正统碑两块,古柏一株,唐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南侧隔小路的另一块菜地中,1982年,河北省文物局确定此幢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96年列入国保名单;2013年5月15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周围高楼逐步蚕食,文物的命运令人挂念。

注:现开元寺亦存一通唐代经幢(陀罗尼幢),很多文字介绍将此幢与龙兴观道德经幢相混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