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多的收藏家是瑞士人乌利-希克

世界上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多的收藏家是瑞士人乌利-希克

乌利-希克(Uli Sigg),出生于1946年,在瑞士长大,他在著名的苏黎士大学法律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

1970年代末,乌利-希克在中国建立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当年33岁的他是迅达电梯公司的驻华代表。他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来中国投资的西方商人

1995-1998年曾经出任瑞士驻华大使,同时也是瑞士驻朝鲜和蒙古大使。而现在,希克是一家年收入15亿瑞士法郎的瑞士公司董事会副主席,还担任一些知名美术馆的咨询委员会委员。

Uli-Sigg(图: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

他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艺术、电影、戏剧的日新月异。同时开始收藏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

乌里-希克从1985年开始收藏大批中国当代油画、装置、影像和雕塑作品。他意识到还没有人如此收集过当代的中国艺术品,于是放弃了先前追求西方前卫艺术品的爱好转而开始收集任何来源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至今为止他已经收集了30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000副作品。被他收入囊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作者包括王广义、艾未未、张晓刚、周铁海以及张洹等炙手可热的艺术家。

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见证者,他目睹了前卫艺术从“地下”非法状态到逐渐浮出地面,最终成为众星捧月的佼佼者。

2005年起,以他的藏品为主的名为“麻将”的巡展,出现在瑞士的伯尔尼、德国的汉堡和南非的萨斯尔堡,未来将继续在欧洲其他主要城市展出,然后是美国的伯克利,此举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当代艺术。同时,“麻将”也成为海外藏家入手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科书。

1997年,希克创立“中国当代艺术大奖”,专为生活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设立的,同时他也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协会、伦敦Tate画廊国际咨询协会和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的一员。

他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馆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顾问。

他是世界上至今(2015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富的收藏家,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作“中国现代艺术教父”或“中国现代艺术之父”。

英国出版的《艺术评论》把他列为世界艺术100强中第81位。

多重身份

商人,外交官,收藏家,究竟乌利-希客如何来平衡他的多重身份?并且这样的多重身份对他的收藏有何影响?

对此他解释到,“因为这三位一体的身份,使我能够全面审视和全景体现中国文化。”

“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有强烈的情感。但为了能够收藏作品,我跟所有的人一样要想办法赚钱。在中国我参与了很多项目比如作为不同机构的顾问,参与媒体企业,参与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中国主要银行的建设等等。”

可是收藏的作品同样可以进行交易赚钱,何苦要从事很多不同的职业。对此乌利否定道,“首先我要声明:我不是一个艺术商人,我只收藏自己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我不喜欢‘市场’和‘买卖’这类字眼, 尽管我是一个做生意的商人,但是在艺术世界中,我讨厌这样说。”

城堡仓库

无数的中国艺术家对乌利座落在瑞士Mauensee家中的艺术城堡充满向往,渴望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也能够出现在他的厅堂甚至洗手间里。无疑,乌利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中国艺术家窘迫的命运。

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湖畔城堡,由乌里在10年前收购,之后经过了很多整修。城堡座落在山坡上,面对着湖水,湖里的小小岛屿上长着美丽的树木,四下里非常宁静。距离最近的城市硫森大约30分钟的车程。

说是城堡仓库,是因为乌利收藏作品的多样性,其中包括了油画、雕塑、摄影和录像等。

对于乌利收藏的这些作品,艺术家们各持己见,究竟是精粹还是糟粕,想必时间能给予最好的答案。

对于乌利所有的收藏品,他表示自己并不都喜欢,他的目的是能够完整地为中国下一代保留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国文化,并且保证它们的安全。

“我想做中国文化变革中的一个档案和记录。”乌利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是使藏品成为中国文化1980到1990年代一面客观的镜子。

过去和现在

谈起自己第一次在中国买画的经历,乌利笑着说当时那些中国艺术家都以为他是从外星球来的。

1979年的时候,当他刚到达中国的时候发现这个国家没有多少现代艺术,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创作都基本在地下或者半地下进行着。

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由于通往西方世界的渠道有限,中国只能闭关创作自己的现代艺术,这些作品主要基于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当时人们的情绪。当时没有任何中国人有想要收藏的念头,这一点挺让乌利感到惊奇。

现在,随着中国文化市场逐步成熟,中国艺术品逐渐得到世界的重视。媒体的开放,使中国的艺术家能够与西方主流文化进行更多的接触,一切都与过去不同了。首先体现在购买程序上,乌利不再需要苦苦寻找中国艺术家了,他们会纷纷找上门来。其次,如今东西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相靠近,中国艺术家们在世界范围活动的增多,使中西方的艺术品区别逐渐缩小。

乌利的品位

2008时,他被问到:如果在今后西方或者中国本土出现了类似他这样的收藏家,他是否会想到退休?

乌里说,在过去他的收藏目的是想保留中国特殊时期的文化,因为当时没有人做这项工作。而现在和将来,他会根据自己的品位来继续进行收藏。

当问及他的品位,乌利表示最令他动心的作品是能够令他思考的作品,能够刺激他的大脑并且能够超出他的预料,给他惊喜的作品。美丽的作品固然好,可是如果作品能够令他产生深刻的思考,那么它的美丽程度就变得不重要了。

乌利提到,现代艺术始终将是他的偏好,因为现代艺术有血有肉,活生生地表达着生命的进行时。

回到中国

是否有朝一日会把这份中国文化档案交还给中国?还是他会一直把它们留在异国他乡,甚至留在他的城堡里?

“我能够确定,我的收藏有一天会回到中国,这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得在一个正确的环境和情形下。”

他申明过他不是艺术品商人,而是艺术品收藏家。对待艺术品,他就象一个父亲依依不舍,但是他似乎也早已明白他的孩子们总有一天会离开这座城堡,去往他们该去的地方。

2012年捐赠巨量中国当代艺术藏品

乌利-希克2012年6月将他的1463件艺术藏品(据说价值13亿港币)捐赠给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当在采访中被问及:“是否害怕失去这些作品”时,他表示:“从收藏这些艺术作品的第一天起,就是想让它们有朝一日能回归中国。”因为针对中国艺术品没有一个正规的系统收藏,就连中国境内都没有,然而对他来说艺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回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如果没有人从事中国艺术品的收藏,那么我来做这件事。”

然而他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流芳千古,他说:“留名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计划在香港修建的博物馆并不会因我而出名,包括我在中国创办的“艺术评价奖”也不是因我而有名气。我只是把我收集的艺术品重新展现给公众,因为它们属于公众。”

乌利-希克最初的愿望是将这些艺术品赠送给北京或者上海的博物馆,他甚至并没有担心作品会被“封杀”。但是最后“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什么作品可以展出,哪些作品又不知道会被放在哪个仓库里。”

至于“这些作品是否在香港被全部展出?”希克对此表示:“香港的自由空间明显大得多,只是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受到限制。”

受捐赠方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行政总监李立伟当时介绍,现在私人藏家的收藏最终流向主要分为几种:一是传给家人,但是这样做在欧洲需要交纳高额的遗产税费,而且这些藏品的维护费用十分巨大,给家人带来巨大的负担;二是成立私人博物馆,但是同样是财务问题会困扰美术馆的发展;第三种是将所有的藏品流向拍卖场,这样会让一些藏家所做的系统性的收藏毁于一旦。第四种就是将所有的藏品交予一个美术馆去运营和展示。希克博士选择了第四种,这也是他和希克博士讨论后所得出的结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