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已发现的最早的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中国考古已发现的最早的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用火炬照明不易控制,烟尘也大,特别是在木结构建筑内容易引发火灾。人们探索能够便于控制火的光源,终于发现油和蜡是最为理想的照明材料,并发明了灯具。

油主要是用动物油和植物油,如牛油、麻籽油、油菜籽油、茶籽油,以及宋元之后用的棉籽油、花生油等,蜡一般是用蜂蜡。

用油作为燃料的灯具称为“灯盏”,用蜡作为燃料的灯具称为“烛台”。

中国考古已发现的最早的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China-ancient-lampstand-named-DOU(图:浅盘高柄豆,春秋,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太原之山西博物院)

制造灯具的材料可以用铜,也可以用陶。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多为贵族使用的实用器。

战国时期灯具的造型有连枝灯、人俑灯、兽形灯等几大类。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枝灯形,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形态各异,妙趣横生。

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侍者形象,持灯方式或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或跽坐,两手前伸,托灯于前。

与人俑灯相比,兽形灯较为少见,而民间使用最普遍的还有陶制的豆形灯。

豆原来是先秦时期盛菜或盛酱的食具。

它的上面是一个敞开的浅盘,中间是高高的豆把,下面是喇叭口形的圈足,形状和现在的高脚果盘相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