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盟书”实物是出土于河南的“温县盟书”
“盟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称之为“载书”。它是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为了某些重大事件或在某些重大活动中制订公约、“对天盟誓”时所记录的文辞。
春秋时期,“盟誓”之风盛行,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经常举行盟誓活动,先秦文献尤其是《左传》对此记载颇多。
战国时期,“盟誓”之风渐衰。从《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记载可以管窥这一时期盟书之一斑。出土文物也可以印证这些记载。
1930-1942年间,河南焦作温县武德镇西张计村从偶然发现朱书石片盟书,后曾多次出土这种圭形石片,但它们大多流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藏11件,其中3片无字。
这是地下文物中所见最早的盟书实物。由于出土地旧属沁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曾被称为“沁阳玉简”或“沁阳载书”(“盟书”亦称“载书”)。
现此地属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1980年,在原“沁阳盟书”遗址,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又在此处发掘,证实这里是一处东周盟誓遗址,发现土坑(即坎)124个,其中有16个坑出土书写盟辞的石片。
据初步统计,这次出土盟书石圭、石简、石璋1万余件。这两次发现所得盟书一般称之为“温县盟书”。
温县盟书的出土印证了文献中所载东周盟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