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推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官员是山西原平县委书记吕日周
吕日周,男,生于1945年,山西大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69年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
1970年8月为大同齿轮厂工人。
1971年8月后,任雁北地委农工部干事,广灵县作瞳公社百瞳大队党总支书记。
1978年3月,任省委农工部政策研究室干事。
1983年,任原平县委书记。
1988年,任朔州市委副书记,次年兼任朔州市市长。
1998年,任山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
2000年,改任长治市委书记,在任期间实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2003年,升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吕日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当地百姓中口碑颇高,在他2003年离开长治市的时候,数万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
吕日周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是怎样做官的呢?为什么当地的群众觉得他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呢?
(图:吕日周写的书《长治 长治 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的封面;工人出版社出版于2003年2月;图书宣传这样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在职市委书记的自述,一位改革老将深思与力行的真诚告白。)
吕日周的仕途与中国的改革节奏非常吻合。他是一个改革实践者,具有敢想、敢说、敢做的工作作风!被不少人称作中国官员中少有的奇才!
1983年,在山西省委农工部工作的吕日周,被破格安排到山西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县原平(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担任县委书记。他根据当地农民的改革实践,创造发展了一种崭新的城乡经济组织形式,即风靡一时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所谓“搭台唱戏”,就是建立经济实体,就是城乡结合,兴办生产性和服务性多种实体。1984年,一个以“搭台唱戏”为模式的经济发展经验在山西推广,并被全国仿效。
原平县最早“搭台唱戏”的领头人是兰锡田。推动者则是吕日周。1983年10月,吕日周被任命为原平县委书记,从此便在改革这条船上“冲浪击水”,吕日周结合自己的创新实践,将兰锡田的业绩分析、概括为“能人搭台,农民唱戏”。同时,抓住机遇,推广经验,推进发展中的“搭台唱戏”改革模式,号召原平40万人都参与到这一伟大的创举中来。
经过他的这种大力推动,三年之后,使穷困的原平县“咸鱼翻生”,实现财政收入相当于周边12个县的总和。
当年原平的“搭台唱戏”一下子轰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全国许多地方赶来原平取经。198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副总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原平视察时,都观看了《搭台唱戏》展览,并高度评价了原平县这一新的尝试。
柯云路成名作小说《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改革经历即取材于此。1980年代时内地电台播放过《新星》的广播小说,1986年又热播过一部12集的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星》,对于喜爱这部电视剧的人们来说,一定会记得那个年轻有为,敢闯敢干的改革者、县委书记李向南,那时曾在燕赵大地掀起过县委书记学李向南的热潮。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向南的原型吸引了国内众媒体的目光,成为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星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作为李向南的原型,吕日周成为八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和一代改革者的缩影。
1988年底,吕日周接到中共山西省委调令,他被任命为新建的朔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筹备组组长。已进入卸职状态的吕日周从办公室搬到县委招待所后的一个房间。六年来与原平干部群众同舟与共的一幕幕涌上脑际,又设想未来朔州的新型施政,情感激荡于胸,他拿起笔来,作诗一首:
一个铜钱四个字,
当官就得先做事。
一根蜡烛一条心,
当官就得为人民。
一个果子一个柄,
当官就得靠群众。
一人提水靠井绳,
当官就得下基层。
一个牛蹄共两半,
当官就得说了算。
一个母鸡蛋后叫,
当官说到要做到。
一只雄鸡黎明啼,
当官就得能早起。
夜半子规啼蟾桂,
当官就得能迟睡。
一块生铁四处硬,
当官就得有干劲。
一根红线串珍珠,
当官就得多读书。
三月桃花满园香,
当官就应写文章。
杏花开罢开枣花,
当官必须常调查。
蜜蜂采蜜怕花少,
当官不能怕人找。
猪头不烂慢慢煮,
当官不能怕吃苦。
河床石头天天洗,
当官不能去送礼。
妇人做饭要淘米,
当官不能收彩礼。
醋要酸味盐要咸,
当官吃饭要交钱。
门前乌鸦天天叫,
当官不能怕诬告。
土坯烧后方成砖,
当官必须肚量宽。
谷子怕稠要锄稀,
当官不当录音机。
土地产品是食粮,
当官必须有思想。
当官必须学马列,
改革意志坚如铁。
当官不做改革者,
不如回家拉平车。
双手不能抱乌纱,
做官别怕不提拔。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他那以人为本理念与那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着个性!
不怕丢官才能当好官, 民需要这样一批官!
1989年吕日周出任山西省朔州市市长,他是因邓小平拍板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矿而成立的朔州市第一任市长,“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再次风起云掀!
1990年吕日周调任山西省体改委副主任、主任和省政协常委;脱离了第一线,他开始了调查和研究工作,一干就十年,跑遍了山西省的100多个县市做调研,写出了50多万字的有关山西省情分析的系列文章。
2000年2月,在沉寂十年后,吕日周重新出山,担任长治市市委书记,引发长治“政治地震”,并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2000年2月,在山西省体改委主任的位置上坐了整整10年之后,55岁的吕日周获得了可能是他官员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机会:出任长治市委书记。
吕日周在长治市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实验”:舆论监督矛头直指副市长,书记、市长与市民在广场上公开对话,前后10次在1.4万余人的范围内测评市级党政最高领导,要求上万名机关干部下乡蹲点……
吕日周带头深入百姓家中调研、住宿的故事在长治被广泛地宣扬和传播。人们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句子,“市委书记吕日周同志骑着自行车,到××地调研。并于次日清晨6点,给当地党员上党课”。
以2001年为例,吕日周下基层达到209天,住工厂、学校、农家86夜。
另一个触动了许多人内心的例证是,2001年岁末,在全国煤矿事故接连不断的时候,吕日周到沁源县晋阳煤矿,沿着只有2尺高的坑道,下到600多米深的井下检查工作。一些工人说,别说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就连村支书也没有到过井下啊。
山西省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一些县委书记、县长无故缺席,结果他们的名字在4天后被公布在了《长治日报》上。
市委召开大会,一些人在会场上打起瞌睡来。第二天《长治日报》即进行了曝光,相关报道进行了“黑色幽默”式的描述:“有人伏案而睡,有人仰面打呼噜。还有人竟然溜到会场外靠着墙壁睡了起来
舆论监督在市委书记的支持下,在长治被发挥到极致。长治市委办公厅向本报提供的信息显示,从2000年3月10日至2002年9月23日,吕日周共对《长治日报》和《上党晚报》批示274次381条。
仔细翻看这381条批示可以看出,吕日周对于有些事情的管理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有人戏称,吕日周是手拿一条鞭子,时不时提醒他的下属:卖力干活,不然我抽你。
与此同时,“威权政治”的实施方式,在长治已经开始试图从领导的批示转向制度化和程序化。吕日周对此的概括是:实施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开问题、追究责任(撤、免、停、调、罚)“五步曲”和让干部过“三关”(寻找问题关、追究责任关、在党内民主测评基础上增加群众民主测评关)。
结果显示,在先后10次总共14961人的测评中,吕日周的满意票为13912票,基本满意932票,不满意63票和弃权54票。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他在长治担任市委书记时工作与生活细微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