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翡翠加工发祥地是云南腾冲
现今的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是翡翠加工业的发祥地,始于明代中期,兴于清代。
20世纪50年代以前,腾冲一直是全国缅甸玉石唯一的进口通道,也是最大的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因而享有“翡翠城”的美誉。
毫无疑问,是腾冲的翡翠文化造就了“翡翠城”的美名。这种源于中原玉文化的翡翠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色彩,以及独特的传承和发展脉络。
腾冲人自古以来就有崇玉、爱玉的风尚。无论在家中、茶楼、酒馆、不管大人、孩子,翡翠一直是他们谈论的主要话题。
腾冲人手上戴的、身上挂的、家居装点的,多是翡翠;祭扫、避邪用的多是翡翠;会亲访友、谈婚论嫁时,送的礼物中最贵重的也是翡翠;就连老人临终时交代的玉镯子,也是数代家传之宝。
由此来看,腾冲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凸显着翡翠的色彩。
翡翠之所以在腾冲有这么深广的影响,与其历史、地理渊源有关。早在500多年前,在缅甸的商务活动中,腾越商人意外发现了翡翠这种工艺品,遂成为该地区翡翠文化的起点。
清末时,腾越学者尹子监在《老困游记》中写道:“野人山为我孟养司及茶山里麻两地官司属土。虽前代称为藩屏。”
据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腾越厅志》记载:“玉石以红白分明,透水者为佳。翡翠为上品,其名不一,均出励拱。”
据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至出南金沙江,昔为腾越所属。”
从上面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腾越人是我国翡翠的发现者。自从翡翠面世后,他们就疏通了通往玉石场的道路,集采掘、运输、加工、集散等于一身,并使其达到极其辉煌的程度。
自此,“翡翠城”奠定了在中国玉器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现在,这里残存下来的满地碎玉,便是腾冲翡翠历史的见证。其中,腾冲翡翠中的玉雕,是当地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其工艺精美、功用广泛、内涵丰富,在全国玉雕行业中享有美誉。
起初,腾冲的精加工作坊很少,主要是把翡翠毛料分解,而后发往永昌、大理等地进行雕琢,并就地销售。
后来,有许多外地工匠来到了腾冲,开始在给罗村、老城隍庙附近建立加工点。当时主要制作的是手镯、耳饰、头饰,以及一些简单的佛工、礼祭、生活用品。
到了清前期,腾越的翡翠业走向了兴盛,包括翡翠的产出、销售、加工规模和碾琢技艺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还出现了各种玉器,玉雕业已初具规模,主要题材有佛教、人物、花鸟等。
到了清朝中后期和民国初年,腾冲翡翠市场越来越大,甚至供不应求,由此带动了翡翠玉雕业的空前兴盛。
据《腾冲县志》载:“民国初年,从事玉雕的作坊有100多家,工匠3000多人”。这一时期的玉雕作品,已具有很多优良特色,如造型精美、形制丰富、配伍完备等。
现在,据不完全统计,腾冲全县有近300个玉雕作坊,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由于整个玉雕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加上工艺水平的日益发展,这里的玉雕工艺品已开始成批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腾冲的翡翠交易市场中,最著名的就是荷花镇。这里是腾冲主要的翡翠加工集散地,在腾冲本地加工的翡翠,90%都来自这里。而这里的翡翠加工又主要集中在雨伞村、肖庄村。
此外翡翠加工的特点是:加工户高度集中,价格实惠,无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