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是位于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

中国首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是位于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

中国首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位于北京永定河以西,鹰山森林公园东侧,修建于原首钢钢渣填埋场上。

2011年8月20日主体建筑破土动工,2013年4月28日建成竣工。2013年5月18日开园。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950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20685平方米,室外展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Chinese-Garden-Meseum-in-Beijing-China(图:位于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大门,摄于2013年7月)

园博馆由市公园管理中心负责筹建,设计负责人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由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分公司承建园博园主展馆。

园博馆的布局沿袭了中国园林传统的理念,采用“前殿后院”的布局,是“园林植物、园林置石、园林奇珍”三位一体的博物馆。

三个室内展园都是由所在城市的园林部门来负责设计、建设和维护,保证原工艺、原材料。

此外,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验基地”也在园博馆落成,该校还向园博馆捐赠了珍贵的园林资料,双方今后将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合作。

园林博物馆开放首日迎客6370人。

园博馆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形成了“藏风聚气”的山水环抱骨架,由主体建筑、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三个部分组成,采用“前殿后院”式的布局,沿承了中国园林的传统布局理念。

园博馆设计围绕“经典园林、首都气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展开,既彰显皇家园林气派,又表现园林空间自由灵动的特色,同时兼顾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整个建筑群外观效果与陕西省博物馆相似,灰瓦白墙,体现南方园林原汁原味的典雅风格;九个“人”字形屋顶错落有致,营造出漂浮的意境,正中的屋顶为金色,彰显北京皇家园林的庄重大气。

馆内共三层,常设六大园林展厅:中国古代园林展厅、中国近现代园林厅、中国园林文化厅、中国造园技艺厅、世界名园博览厅、园林互动体验厅。园博会期间将举办“清代样式雷园林图档”、“明清皇家园林文物精品”以及“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为题材的临时展览。通过九个展览和六大实景园林系统阐释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进程,体现园林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园博馆中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宫苑园林基址实物遗存“西汉时期南越国御苑”等经典历史名园的场景再现,有反映中国园林起源时期特点的实物“刖人守囿车”和“囿人陶俑”,有我国最早的造园学巨著“《园冶》明刻本”,以及迄今传世最早的画石谱录《素园石谱》等展品。展览中包括真品和仿品5000件,其中的真品大多是首次与世人见面。

园博馆被称为一座“有生命”的博物馆。园博馆馆内外环境占地2.4公顷,共栽植落叶与常绿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花卉、地被及水生植物等7大类近200种植物。皇家园林常见的油松、白皮松、银杏、西府海棠、牡丹、荷花等;北方寺庙园林植物七叶树(菩提树)、金镶玉竹等;南方私家园林常见的罗汉松、广玉兰、桂花、枇杷等都将亮相,它们全部来自天坛、北海、香山、颐和园、植物园等公园,以及潭柘寺、机场路及周边地区。园博馆中还能观赏到一些新、优、奇、特的植物,如来自广东的80余年树龄的炮仗花、来自颐和园百年以上树龄的宫廷古桂、来自戒台寺300年树龄的白牡丹等,它们或独立成景,或与环境相衬,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园博馆也是一座“园林置石”博物馆。畅园和片石山房选用南太湖石,余荫山房则按照原来特色选用广东当地英石;以展现北方山地园林特性的染霞山房则借鉴了避暑山庄和颐和园的景观,石材主要选用北方黄石;室外展区水体驳岸大部分采用青石,四季厅与半亩轩榭局部则采用南太湖石与建筑水体结合。  

进入园博馆,首先看到在主馆中央大厅内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其由上海雕刻大师阚三喜历时10余年创作,按盛时的圆明园以1:150的比例制作完成,作品长18米,宽14米,有大小各异的山250座,各类建筑近2000座,各式桥梁180座,各式树木10000棵,各类人物3000个。更神奇的是,沙盘上的水法中,粗细仅有头发丝二分之一的水嘴能喷出喷泉,而部分建筑的门窗都能进行关合。

圆明园立雕附近有十二生肖兽首模型。立雕的南侧是一面巨大的“前程似锦”植物生态墙,设计原型为富春山水画,是利用墙壁栽种绿植营造的垂直绿化景观,力求通过数十种植物不同的色彩、质感,展现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的春山美景。整幅“画卷”长28.4米,高9.8米,用到黄金葛、黑金刚、玉龙草等十余种近2万株植物。

在园博馆内,还可以看到当今极为罕见的硅化木巨型化石。这段长达38米的硅化木产于新疆奇台,根部直径达2米,是当今极为罕见的巨型化石。

三个室内展园集江南园林精品

苏州园畅园位于苏州庙堂巷,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代表作之一,面积不大,一亩有余,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绕以厅堂、船厅、亭、廊,采用封闭式布局和环形路线,景致丰富而多层次。园博馆畅园为整体复建,总体保持原貌,总面积1450平方米,包含了桐华书屋、憩间、留云山房、涤我尘襟等景致,周边以山石花木为主题,四周高低变化的白墙为背景。畅园造园手法细腻,面积虽小但布局巧妙,园景丰富且层次多,具有精致玲珑的特色。。

扬州片石山房位于扬州城南花园巷,传说为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所建,园中“水中月,镜中花”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人们摆脱尘世的烦恼,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人生追求和向往。园博馆片石山房总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园内山石总重达1000余吨。“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片石山房主景传说出自石涛之手的山石画境再现,用石1000余吨成为绝无仅有的屋顶掇山之最。

广州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余荫山房以水居中、环水建园;满园诗联,文采缤纷。园博馆内复建余荫山房精华部分。园博馆岭南余荫山房主要包括深柳堂、临池别馆、浣红跨绿桥桥廊等景致,占地面积537平方米,一方池水轴线对称,池北深柳堂为全园主体建筑,堂前左右植有百年榆树,花架上植有炮仗花,花开时节犹如一帘红瀑。

三个室外展园显北方园地特色

室外因地制宜再建恢弘气魄的北方山水,室外展园大体以北方风格为主,形成3组不同园林类型——北方水景园林塔影别苑、北方平地园林半亩轩榭和北方山地园林染霞山房。

其中,染霞山房结合鹰山东坡地形、地貌和植物情况,利用现状地形高差与植被等要素,集中运用不同的传统山地造园技巧,在建筑布局、地形处理、山石步道、植物配置等方面,展现了北方山地景观开旷与幽深结合的基本特征。

半亩轩榭取自原内城弓弦胡同(今黄米胡同)的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半亩园的局部复建。半亩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4年被全部拆除。园中叠石假山被誉为京城之冠,传为造园家李渔所创作。复原设计截取园中最具特色的云荫堂庭院,涵盖了丰富多变的园林建筑形式,是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塔影别苑利用鹰山为背景,结合人工营建的水系、建筑、植物等要素构筑一处北方水景园林,利用桥、堤、岸、舫的变化将周围景物融为一体,突出水景造园思想,并利用水面将鹰山永定塔引入园中,倒影成趣。这里还可以看到故宫的琉璃影壁、北大燕园的石舫、颐和园的涵虚牌楼等。

游园须知

进园博馆游客需要凭门口领取的门卡入馆,在出馆时闸机吞入门卡放行,这种门卡系统使园博馆能精确了解游客量。

由于园博馆内存放有很多贵重文物,入馆须单独安检,游客不能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游客也不能带打火机入场。带水瓶入内,须在安检员的注视下喝一口方可带入。

每当馆内达到2000人,门区就采取限流措施,即根据客流出馆情况,每5分钟放入100-200人。而园博馆最大在馆人数可达到3000人,2000多的在馆人数可以保证游客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参观体验环境。完整参观园博馆约2-3小时。  

在园博馆中,客流最集中的地方包括按照1:1的比例复制的三座南方园林,其中个别园林还实行了单循环,要求游客从一个门入,从另一个门出,避免因双方向人流过多发生拥堵。

虽然室内展区被拦住不可入内,但是不少游人还是兴致勃勃地将这些中式家具、字画装潢的室内作为背景拍照留念。

此外,一批来自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收藏的文物精品展览也受到游客关注,包括乾隆时期颐和园勤政殿内的龙椅以及周围摆件、商周时期的鼎、天坛祭天礼乐所用的纯金编钟等,其中部分是国家一级文物,平时展出机会有限,部分文物更是首次离开库房与游客见面。

进入主展馆室内展区后,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月季、兰花、玫瑰等珍贵花卉品种伴随游客左右,仿佛进入了花卉海洋。展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稀有花卉展区是游客最喜爱的展区。大批游客围在龟甲龙、金毛狗、帝王花等珍稀品种前拍照留念。该展区内,一束七彩斑斓的玫瑰花引得大家争相留影。这束玫瑰的花瓣上有蓝、黄、紫、红、绿等多种颜色,刚刚从荷兰空运到展馆,是一种人工培育出的稀有品种,价值不菲。

展馆内一幅以动态LED技术展现的古老画卷《卢沟运筏图》也是一大亮点。画卷上,卢沟桥、河水、船只全部“动”了起来。这幅画卷展现了卢沟桥一带古时的景象,技术上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相同,只是花卷尺寸比《清明上河图》小一些,其他完全相同。

清代皇家建筑首席设计师——中国园林博物馆之样式雷。在“样式雷”家族的设计作品当中,陵寝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专家说,慈禧、慈安的陵寝一模一样,但在具体建造的时候,使用的材料区别很大。慈禧的大木结构是非常名贵的黄花梨木木材,至今仍然保持着木头的本色,纹理细腻、非常坚固

中国园林博物馆与中央新影集团‘特种电影工作室’合作的4D电影《梦幻家园》是全国首部以园林为题材的4D电影。影片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四大园林的类别;皇家园林、私家园、寺庙园林、自然园林等,用4D的立体视角赏析大自然的馈赠,凸显美丽中国,大美园林的精髓所在。

一座废墟堆上的奇迹

园博馆施工两大难点:

1、钢渣上建园林——地质情况复杂。园博馆工程50%地下室基础曾是上世纪70年代首钢炼钢废弃炉渣填埋区,最大单块钢渣直径约2米,重3吨左右,无法进行常规桩基施工。原设计要求此部分桩基施工采用人工挖孔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现废弃钢渣体积大,最大直径在2米左右,且人工无法完成破碎成孔,使用冲击钻机施工,屡次发生钻杆断裂、钻头脱落的现象。项目部多次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开会讨论解决方案,最终确定换填区域及处理方案。

2、钢结构大全——结构工艺繁复。钢骨柱贯穿主体结构,节点复杂。劲型钢柱从地下室基础承台开始预埋,直至屋顶与屋面空间桁架及钢梁连接。钢构件尺寸大、吨位重。

主体建筑大厅屋面有2榀大跨度空间支撑桁架,空间桁架跨度42.0米,重达100吨;4榀箱型截面钢梁跨度31.5米,重40吨。屋面钢结构为仿古建筑,管结构冷曲量大,曲率半径不一致,管结构焊接口有10000道。

工艺要求高,焊接量大,质量要求高。混凝土结构形式多样化。工程主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局部大跨部分采用有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复杂。整个结构为一整体,未设永久伸缩缝、防震缝和沉降缝。层高超高(最高15.0米),跨度大,超限梁多(最大截面1200*2200),模架支撑施工难度大。

施工四大亮点

1、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工程设计规划满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的二星级标准。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方面实现各项绿色标准。特别是冰蓄冷空气调节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快速达到冷却效果。智能空调通风系统根据室内CO2浓度检测值,实现最小新风量控制。

2、百吨钢梁精确吊装。主体建筑大厅屋面有2榀大跨度空间支撑桁架,空间桁架跨度达42.0米,重达100吨。经专家论证确定吊装方案将百吨大梁采用分三段制作、运输、吊装,每段长度约14米,重量约33吨。现场采用100t履带式吊车,分三次吊装,吊装拼接点设置刚性支撑。首先吊装两侧钢梁,焊接完毕后,于2012年8月6日吊装中间段,顺利合拢。

3、百株大型苗木移植。由于工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苗木反季节施工,工程建设方、设计方及施工单位共同配合协作,花大力气,多方号苗,提前囤苗。共有来自天坛、北海、香山、颐和园、植物园、潭柘寺及周边地区的百余株特型苗木,采取特殊措施移植、养护,确保了工程质量高标准完成,形成中国园林博物馆环境特色。

4、古典园林山石叠砌。在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中,大量运用了传统掇山技法进行展示,南太湖石、北太湖石、黄石、英石、青石、笋石、宣石传统名石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石制宜,与水体、植物、建筑交相辉映。特别是地处二层的片石山房主景,传说出自清代画家石涛和尚之手的山石画境再现,用石1000余吨成为绝无仅有的屋顶掇山之最、艺术精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