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针灸医学记载出于《黄帝内经》

针灸是我国医学上的一大发明,这种治疗方法很早就传播到世界各国,为人类保健和医药科学发展做出了是杰出的贡献。

针灸包含着两种医术,一种是针,一种是灸。在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形成了相一致的地方,即都是按照中医的经络学说,选取有关的的穴位进行治疗的,而且,针包灸也开始相互配合着使用。

所以,人们常常同时提到它们。

针,起源于用“砭石”治病。据说,古时候有一个人,他头痛剧烈,长时间医治却未愈。

有一天,他在路上东倒西歪地走着,突然摔倒了,虽然被路上的石头尖碰破小腿流了血,但头痛病却好了。从此,他遇见头痛的人,便叫人家用尖石头来碰撞小腿出血的方法来治头痛。

这个治法迅速传开后,就有人把石头磨成石针用以治疗,后来石针又发展为骨针、竹针和陶针,以后又逐步发展到用金、银、铜、铁(指马嚼口上用过的铁。古人说这种马衔铁柔纯无毒,不易折断)等金属制成针,这才有了金(属)针。

事实上,在使用金属针的时候,也还有人用砭石,如现代用碎陶瓷片扎刺治病,也就是砭石的方法。

关于灸的起源,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没有得到比较确切的说明,因而只是人们的一种推论。

现代人用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烘烤人体一定的穴位,就能治疗某种疾病,由此人们推断,原始人用人工取火的方法,将烧热的卵石熨身以驱寒,并把热卵石熨身体某一部位对某种不适更有效经验不断积累,灸的疗法就慢慢产生了。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2000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我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以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中医按照自己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综合判断后再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我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006年5月20日,针灸被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