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药王庙建筑群在河北安国
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是古代中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中心,被称为“药都”,享有“天下第一药市”的美誉。
安国药市的兴盛,起源于药王庙。凡参加药市的人,总要去瞻仰、拜谒药王庙。安国药王庙坐落于安国市城南(原南关),是全国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
安国药王庙始建于东汉,祭拜东汉光武帝刘秀二十八大将之一的邳彤(字伟君)。自南宋咸淳年间始,安国药市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庙会有“春五秋七”之说,即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经年不断。春庙的正期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传说这天为药王生日,所以成为春庙最盛的一天。冬庙则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正期,传说这天为药王祭日,盛况与春庙正日相同。
药市庙会有其独特的参拜礼仪,包括演戏、抬大供、献鼎、树伞、塑金身、挂匾、献袍、捐地、劳役等多种形式。礼仪则分三拜九叩和四叩礼等数种,另供面食、三牲祭品。其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
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忠心耿耿,能文善武,精通医理,官至太常少府(相当于宰相),是当时济世爱民的清官,被称为“药王”,死后葬于安国南关。当地群众为纪念他遂建药王庙。
北宋时药王庙拓址新建,并集会瞻仰纪念。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王”。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药王”影响越来越大。自从药王庙设祀以来,一般民众有病求助于药王,善男信女,常来进香,香火甚盛,业药者乘机售药,以至逐渐形成了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材庙会。
庙会由香火会逐渐形成以药业为中心的物资交流会。随着药王庙会声望日隆,药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清代中期逐渐形成全国各地药商组成的“十三帮”及“五大会”,同时建立了招待商客、管理市场的“安客堂”,安国自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流中心和药材集散地。自明清至民国,庙会由“十三帮”轮流操办,每年初一、十五都要临庙祭祀。每届庙会,整个县城药气熏天,热闹非常,“药州”、“药都”的称号也就名扬中外。
药王庙
药王庙分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由马殿、药王墓亭、正殿、后殿、名医殿、碑房、钟鼓楼等单体建筑十三座。山门正中悬有清朝乾隆年间丞相刘壅书写的“药王庙”巨匾。中院墓墓亭内竖一高3.8米,上刻“敕封明灵昭惠显佑王之墓”透雕木碑。两侧的名医殿内塑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像。庙中碑碣林立,壁画生辉。各殿内挂满历代名人和各地药商帮会书写的匾额。庙前的木质牌楼高8.4米,为三栋四楹庑殿顶,工艺精湛,为国内木制牌楼之珍品。
药王庙拥有全国三个之最:一是全国最大的药王庙建筑群;二是药王墓建于庙院在全国独一无二;三是庙外广场上立有两根铁铸旗杆,高达24米,每根重约要15吨,盘龙翔凤,悬斗挂铃,造型奇巧独特,国内实属罕见。
1958年药王庙进行了修缮,庙貌焕然一新。药王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国药市不仅是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且在带动药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药市兴旺的同时,药材种植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我国药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末年,安国地产药材有28种 ,清朝乾隆二十年增加到48种。安国地产药材品质优良,堪称地道品种,被医药界冠以“祁””字。著名的“八大祁药”有祁薏米、祁薄荷、祁菊花、祁紫菀、祁白芷、祁大黄、祁木香、祁艾。
安国地产黄芩中的有效含量为全国之首,薏米也是全国最著名的。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安国时,自己掏出钱点名买了两毛钱的“祁薏米”。《祁州志》一篇文章这样称赞安国地产药材:“薏米胜雕菰之饭,土豆冠环蓣之肴,蟾酥记于简册,胶栆制以熏烧,红花蓝靛,烟叶秦椒,皆堪远贩,牙客相招”。
安国的中药材加工炮制更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了当地特色,显著的疗效精湛的加工技术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刀法为全国之冠。
在安国,凡加工炮制药材的地方都写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警句,以此为自我约束、监督的律条,并代代相传。“同一药材,因其形状不同所用的钱币标准亦有区异:如当归原片(产地切片)用毛银,自切片(安国药行切片)用白银。”(郑合成1932年《安国药市调查》)由此可见当时安国饮片加工的质量和信誉。
安国药市的鼎盛期持续了100年,北洋军阀统治时盛况开始下降。1921年,军阀曹锟督直隶,其弟曹锐任省长,禁止安国开庙,企图将庙会迁往保定,遭药商反对未遂。曹锐变换手法,在安国设牙纪局抽取牙纪税,以此盘剥药商,中饱私囊。庙会期间设卡盘查,敲诈勒索,因此,外来药商开始减少。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烧杀抢掠,安国药业凋零,药市萧条。1938年以后,很多安国的药商和经纪人员迁往天津,在针市街、估衣街、西关弯子、河北关上、北门里一带,开铺设店各自经营谋生,当地称之为“安国药市街”。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津药行中有80%是安国人,影响较大的有“许源长药材庄”、“通济元药材栈”、“同合公药材栈”等。与此同时,安国的拆货棚、零整批发商、黄芪庄、大小片子棚等大部迁往了天津。1956年为支援边远地区医药事业发展,国家从天津抽调的几百名中药经营和加工技术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安国人。1945年8月安国解放后,药业得到恢复。“文革”期间,每年两次的药交会中断,安国药业仅存中药材种植,农民“自留地”里所产的药材由供销社统一收购。
1978年以后,历尽沧桑的安国药市如枯木逢春,再现往日生机。2005年,安国药市及药王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保护发掘中华传统医药,让古老的瑰宝造福全人类,让古老的文明闪耀在世界文明的星空,让古老的药市超越往日的“鼎盛”再创辉煌……人们期待着。
安国中药材市场发展历史很长,在交易功能之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经销的产业链条,是一个综合性的中药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