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张与金融信用挂钩的借书卡由上海图书馆运作

2014年9月,上海图书馆发出了国内第一张与金融信用挂钩的“信用借书卡”。读者如果个人信用过关,办卡时就不必支付100元押金;但若借书迟迟不还,就可能因为信用受损而影响贷款等。

上海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直比较重视。此前,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主要在贷款、信用卡办理等金融领域。

目前上图的信用图书卡操作方法如下:

在上图大厅的个人信用查询点,用户填好授权书、递交二代身份证,计算机就与“上海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联网,迅速取回用户的信用报告。工作人员确认没有不良记录后,办证窗口迅速制作出一张借书卡。整个过程大约耗时5分钟。

上海市经信委透露,信用借书背后的“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可以提供1000多种个人、法人的信用信息,分别来自全市70多个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司法机关、公用事业单位等。如果曾因拖欠水电费、地铁逃票、遭遇司法惩罚等,留下过信用污点,这些原本零散的记录就会在“信用信息平台”上统一呈现给查询者。

上海市这个跨部门的信息化平台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运行,是国内首家

上图的这一“跨界”,是信用应用领域拓展的一次尝试,但此举是否合适,还有待探讨。

众所周知,贷款和信用卡所涉及的是银行信用,是一种金融信用,它由金融系统评估,也服务于金融系统的产品和服务。

其评估的基础来源于用户银行资金数据的来往记录和分析,是评估一个用户在和银行之间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是否遵守信用、按照合同办事,并且也可以考察用户资金管理方面的水平,虽然被称作信用,但不是生活其他方面道德的评定。

简单地说,如果用户与银行的合同履行得不好,银行可以不给他们贷款或发信用卡,如果用户与图书馆的合同履行得不好,图书馆可以不给他们借书或要求赔偿,但用户与图书馆合同履行得不好,是否影响用户与银行之间合同的履行,这没有必然的联系。

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法制,而不是道德标签。随意将某方面认定的所谓“信用”加入金融信用的评估是否合适,明显不是几个产业商量就可以确定,本应受到人民的监督,但现在,只有所谓一些部门监督人民的信用,但信用评估自身是否合理,什么东西可以列入个人信用报告,评估者资格是否具备,是否可以随意与金融信用挂钩这些涉及到广大群众的问题,却缺少民众的广泛讨论和人民的监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