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隆重的德昂族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德昂族节日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4月14日至16日举行,节期为3天。
泼水节的头天清晨,男女老少都换上盛装,特别是姑娘们打扮得鲜艳夺目,老人把已准备的食品和各色纸剪小幡旗、香炷、蜡条等贡品,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手捧一束束鲜花,携往庄房贡于佛堂神龛。
然后,信徒把准备好的水龙木槽支架于小佛房内,小佛房四周摆着十余尊小佛像,并将转水花筒插于龙头穴孔中。晌午,佛爷诵经毕,便开始举行泼水仪式。
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其间,人们还提着空竹筒,争先恐后地去接从佛像上淌下来的水,或喝进肚,或洗脸洗手,以示避开病魔,来年吉祥。
泼水首仪过后,人们开始将所带食物置于供盘上,供于佛像前,齐声朗诵祭词,然后让参加泼水节的人们品尝。
以上仪式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队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井边、泉边、河边取水,以取水来欢度自己的节日。
其间,每取一次水,都要举行取水仪式和供物仪式。还要举行传烟和对歌的仪式。
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规矩。第一天只能分别在寨边的井里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边取,第三天再到河边取水,先近后远。意即要靠自己的双手开发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
众民以泼水用的小竹筒盛来清泉水,依次倒入龙槽,水即顺龙槽流入转水花筒推动旋喷水器,反复旋转洒水洗四周小佛身。
泼水有着严格的规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浇水,再为佛爷、和尚洗手,不能浇到身上。群众之间更不能相互泼水。
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着竹水筒,分别到长老们的家中,为他们洗手、洗脸,意即感谢他们所作的奉献,预祝他们健康长寿。
从第三天开始才以花束着水洒在对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浇水,而浇水的主要对象又是新婚夫妇,意即祝贺他们和睦相处,永远幸福。
浇水时,新婚夫妇不得随意拒绝或反抗,否则,将会被人们视为不懂规矩的人。
德昂族旧称“崩龙族”,1985年改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部分地区通用傣语、汉语、景颇语。
德昂族信仰佛教。
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也善于种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德昂族还擅长编织竹器,文化上多受傣族影响。
德昂族源于古代“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传说在唐宋时期,他们已能自制和使用陶制器皿,至今在潞西县芒市河边等地还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遗址。
历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带以武力称雄,特别是在12-15世纪时,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齿国,更是称雄一方,后来逐渐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长时期只能靠租种别人的耕地维持生活,直至1949年以后,他们才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与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欢干栏式竹楼。德昂族居住的地方多产竹子,其中一种大龙竹直径达8-9寸,干粗梢长,史书上称之为“濮竹”。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人好饮茶,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德昂族人尊敬老人,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每当水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上等饭菜,每一样一份,一起送到寨中年岁最高的老人家中,表达青年人尊老敬老的心愿。
德昂族的服饰以深色为主,男子多穿蓝、黑大襟上衣及宽而短的裤子,裹黑色或白色头巾,头巾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对襟上衣和长裙,配上银项圈、耳筒、耳坠、红绒球等首饰,别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德昂族姑娘腰间的腰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腰圈多用藤条编成,染成红、黑、绿等颜色,有的还缠上银丝。传说古时,德昂族女子是满天飞舞的,男人为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成圈套在女人腰上,久而成俗。德昂族小伙子习惯把腰圈送给姑娘作为爱情信物。
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佛教有密切关系。一般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除少数人升为佛爷外,大多数人几年后便可还俗。
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也多与佛教有关,最隆重的节日当数泼水节,届时人们要用“水龙”为 佛像洗尘,排成长队,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