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和亲公主是西汉的乌孙公主
乌孙公主(公元前140年—前87年间在世),身世凄凉;汉家和亲,远离家乡。
千山万水,伶仃孤苦,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声声,悲歌一曲,异国凄凉之女子忆故乡。感天动地之愁绪,秋声起,心感伤。
乌孙公主,汉室宗亲。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本名细君。元鼎二年,汉武帝为击退匈奴,派人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愿与汉通婚。
武帝钦命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乌孙公主,孤苦伶仃。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细君乃汉宗室之女,来自“礼仪之邦”。相比中原文明,乌孙乃相应落后,穹庐为室毡为墙,以肉为食酪为浆。风俗勉相就,洒泪守空房。
乌孙公主,痛心哀伤。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得到亲人之支持。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
细君无奈,为汉帝征服匈奴之大业,再次成为岑陬之妻。祖孙共妻俗,细君心哀伤;5年后去世,终生不曾归汉。
乌孙公主,感怀身世,作诗一首,即著名的《悲秋歌》荡: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血泪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许文姬为之洒泪,或许昭君为之感伤。
白居易为之咏叹:“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黄庭坚为之感伤:“……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凉人。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乌孙公主刘细君,虽为一女流之辈,但却可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中国历史上她创下了三个第一:
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她是汉朝第一位远嫁西域的和亲公主,并且嫁过去后对巩固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个第一之中,尤以出塞和亲功绩最为显著。史书载:从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嫁给外邦。其中“公主”三名。可惜,均未留下和亲女子的具体姓名,所以她们的苦乐和功绩后人也都无从知晓了。
直到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加封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远嫁乌孙王昆莫为右夫人,成为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汉家公主,被史学家们将芳名载入史册。
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
《悲秋歌》为后世传诵,其叶被称作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
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
至汉代,传世的名篇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独刘细君的《悲秋歌》,通过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和述说,着重抒发了自己真切真挚、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它首先突破了“诗言志”的樊篱,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从《悲秋歌》开始,抒情诗广泛流传。
刘细君出生江苏扬州,扬州旧属楚地,故此诗以楚声骚体为制。80年后,班婕妤的《怨歌行》完成了抒情诗由骚体向五言的转变。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又沿着《悲秋歌》的轨迹继续前行,把抒情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
刘细君精通音律,是乐器琵琶的首创人。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由此可以看出,刘细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乌孙公主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留下确切姓名的和亲公主:
与汉朝此前以宫女冒充公主送去和亲不同,江都公主是一位风姿绰约的正宗汉室公主,又称细君公主,原名刘细君。
细君的父亲刘建是江都王刘非的儿子,刘非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在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时,刘非曾英勇参战,立下赫赫战功,镇守江都(今扬州)27年,是一位忠诚的皇室成员。
刘非死后,刘建继承了江都王的爵位。刘建为所欲为,竟然图谋造反,私制玉玺、绶带、兵器、地图等。事情败露后,刘建自缢身亡,细君的母亲也受株连,被处以死刑。
当时,细君只有5岁,因此被赦免,并被接到皇宫中。做为罪臣的女儿,细君在宫中仍然享受到了皇室子女的待遇。她天赋过人,容貌出众,既擅长琴棋书画,也精于吟诗作赋,深受汉武帝怜爱。10年之后,细君已经长成一个善诗文、通音律、明世理、有气度的汉室公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反对和亲匈奴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北征,结果未能征服。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新疆伊犁河南南源特克斯河畔一带,时有人口60万,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愿与汉朝来往。
可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间缺少了解。知悉西域情况的张骞便向汉武帝建议,用厚礼联络乌孙,同时与乌孙和亲,结为兄弟,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听了极为赞赏,当即派遣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
张骞奉命到达乌孙国后,受到隆重礼遇,他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汉天子愿与乌孙结盟和亲之意,昆莫听后特地召集大臣议论此事。结果是,先派使者携带几十匹良马作为礼品,随同张骞至长安向汉皇答谢,并了解中原的实况。乌孙使者到了长安,看到的是雄伟壮观、富丽繁华的景象,使他们羡慕不已。
回国后,使者向国王昆莫禀告了在长安看到的一切,如山川如何壮丽,建筑如何雄伟,物产如何丰富,商业如何繁荣,文化如何发达,人物如何俊美等等。昆莫听后决定接受张骞提出的结盟和亲的建议,当即派遣使者带马千匹作为礼聘来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的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同意联姻,并决定由堪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送嫁那一天,朝廷派了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嫁妆奁,簇拥着细君向西进发。一路上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十分壮观。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王忙得不可开交,他在国都大路两旁,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以隆重礼仪表示欢迎。公主到后,国王便按乌孙国的风俗,举行隆重的婚礼。婚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立她为右夫人,即正位夫人。
嫁到乌孙国,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可她想到嫁给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疆陲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不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笼络乌孙,抗衡汉朝,也向乌孙昆莫送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作为左夫人。细君深知匈奴的用意,她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
细君嫁给乌孙国后,随境入俗,加之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然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公主,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人之常情的。特别是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思乡之曲。
据说《悲秋歌》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连性格刚强的汉武帝也为之感动,他一方面常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物品前往乌孙慰问,一方面勉励她安心边塞,与昆莫和乌孙人民和睦相处,不负王命。然而按古代乌孙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
乌孙公主就这样永埋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