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至2010年)经营持平的民办博物馆是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中国唯一(至2010年)经营持平的民办博物馆是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1996年,中国文物专家马未都建立新中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10月30日,为公益性质博物馆,非营利性机构、私人博物馆。1997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和多功能厅,常年举办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的各类专题展览及讲座,开展鉴定和咨询业务。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观复”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展览面积3500㎡,常年举办以传世文物为主的专题展览,不定期举办特色展览,是集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于一体的场所。

观复博物馆在浙江杭州、福建厦门设有地方馆。

民办博物馆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身份上为难、资金不足、运营缺点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民办博物馆。为此,民办博物馆经营者呼吁尽早出台《博物馆法》,制定全国统一的博物馆准入制度,对博物馆规范管理。

Guanfu-Museum-in-Beijing-China(图:观复博物馆)

2010年7月21日,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观复博物馆矗立在一片废墟上,仿若孤岛。往日推土机的轰鸣已逐渐消停,不时有参观者三五成群前来。

观复的门票50元一张,设计得如书签般精美,共5种格式,任参观者挑选。进入大门,2800平方米的区域,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效馆七个展馆。馆内的安排温馨典雅,除了展区,还特设了客厅、书房、茶室等。“我盼望观复能给人一个舒适的参观环境。”马未都说。

因城市计划,大山子附近开端拆迁,其中就包含观复所在地,这里将来的计划是一片绿地。

但马未都2010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五年内,观复博物馆仍将坚守在原地。“这个馆要保持到和新馆接上,至少需要3到5年,应当还能在这保持这么长时间。”

此前,有媒体把观复称为“钉子户”。“我们可不是钉子户,从来没想着和政府对着干。”马未都说,他不是赖着要拆迁款不走,而是盼望和政府协商,为观复寻找一处交通、环境都不错的新址。

至2014年,观复博物馆还在张万坟金南路。

惟一经营持平的民办馆

凭借马未都的名气,加上成功的宣传和管理模式,观复博物馆名声在外。

马未都最早出名是从文学创作开端的。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一起,创作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几乎也是那时,马未都开端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陶瓷、古家具、玉器等藏品已逾千件。现在,他又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马未都说收藏》。

成立博物馆是马未都多年的心愿,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撑下,1996年10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获准成立,成为新中国的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最早的观复坐落在北京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摆设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此后,观复几经易址,2000年从琉璃厂迁至南小街,2004年又迁至大山子。

定期策划组织专题展览、举办文化交换讲座等,凭借马未都的名气,加上成功的宣传和管理模式,观复博物馆名声在外,参观者络绎不绝。提及这一点,马未都颇为骄傲。

如今,观复被称为“惟一没有政府拨款,能够经营持平的博物馆”,并在杭州、厦门建立了地方馆。

多数民办馆入不敷出

没有政府拨款,门票收入远远不足以保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但,马未都的名人效应,并不是每间博物馆都具备的资源。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估计,目前,全国有约1000所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1/3。

然而,其中运营成功者寥寥。多家民办博物馆负责人表现,尽管国家对民办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免税,但没有政府拨款,门票远远不足以保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因为民办非企业的性质,民办博物馆不得不另外成立公司,开发销售相干纪念品,以此养馆。可公司又要纳税,这对于本就生存艰苦的民办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2007年,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姚远利买下一套占地3000平米的四合院,办起了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2010年接受采访时,姚远利坦言,博物馆的运营很失败,一年开销60余万元,起源却只有每年四五万元的门票收入。姚远利曾尝试注册公司,开发博物馆相干纪念品,但运作并不成功,纪念品的收入少到可以不提。现在,他重要靠自己的一家小企业来贴补博物馆。

说起这些,姚远利忍不住一声叹息。他说,创办民办博物馆的人,大多是源于个人的收藏爱好,随着藏品的增加,逐渐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盼望借此造福社会。然而,一次次地拆迁换址、资金缺乏,不少民办博物馆或关停,或名存实亡。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苑,这个被称为中国惟一的皮影博物馆,展出的皮影有1万余件,却只能蜗居在通州马驹桥两套约250平米的两居室中。博物馆的启动资金,是创办人崔永平卖冰棍、经营公用电话,苦心经营6年积攒而来。但如今,博物馆“客源”并不多,大多还是外国人。

藏在大观园附近一间地下室的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都是些出土文物。2010年7月底,记者前往该馆时,只见大门紧闭,门前连过往的人都很少。400平米的地下室内,摆设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然而,除了那些专业级看客,博物馆游客稀疏,艰巨保持。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现,政府很支撑民办博物馆,但毕竟它是一项公益事业,每年都需要一笔固定的支出,一些民办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资金呈现困局,导致其颓败或关门。

民办博物馆身份的困惑

2004年,民办博物馆的注册单位改为民政局,其性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

民办博物馆何以门可罗雀,难以自养?

“身份是最大障碍,我曾多次呼吁。”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曾经也是北京市编制在册的民营事业单位,“但4年后,我们被踢出来了。”

2004年,民办博物馆的注册单位改为民政局,其性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

这样的性质,当马未都和外国人交换时,往往说明不清。而在外国很多国家,对博物馆的定性为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公益机构。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指出,博物馆是赔钱的事业,在很多国家,博物馆都是由社会组织来管理。比如交由基金会管理,以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基金会管理和支撑博物馆的发展。让博物馆社会化,这应当是今后的主流。

对此,马未都深表批准,并已经开端实践。

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全部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义务。马未都认为,只有这样才干把博物馆变成社会财富,而不是个人财富。

2010年6月,马未都又发布创立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

“基金会是为博物馆长久的打算,将来博物馆会社会化,我盼望我能退下来,然后让博物馆按照制度运营。”马未都表现,基金会能加强博物馆的抗打击才能。所有对博物馆有兴趣的个人、企业,都可以给基金会捐赠,相应的,他们也可以获得利益,比如以企业命名的展馆。

除去性质上的困惑,民办博物馆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在政策上缺乏扶持,也被众多馆主屡屡提及。

根据现行的《博物馆管理措施》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非国有博物馆应当具备固定的馆址、必要的办馆资金、必定数量能成系统的藏品等。

但马自树说,这个准入标准比较含混,各地不统一。不少馆主也表现,因为缺乏全国统一的准入制度,一些人打着公益的旗帜办博物馆,前馆后店,以建馆为名义来掩饰非法文物交易。还有的博物馆以藏养藏,不断卖掉好的藏品来养馆,从而导致藏品越来越差,陷入不良的循环。

为此,民办博物馆人一直在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博物馆法》,制定全国统一的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规范管理。“将来,国家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只有性质上的差别,但享受同等候遇。”马未都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则于2010年时建议,民办博物馆必须办出自己的特点,和国家博物馆加强交换,取长补短。或寻求大的国家博物馆托管,让大博物馆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撑,而国家也应当出台政策,鼓励大博物馆的这种行动。

7部委出台《看法》扶持

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剂后闲置的房产,支撑民办博物馆发展。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7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增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看法》。

《看法》指出,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剂后闲置的房产,支撑民办博物馆发展。可在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内,计划建设民办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供给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民办博物馆在接收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等。

马自树指出,《看法》的出台,表现了政府扶持民办博物馆的决心,但目前,具体的政策还没落实,下一步应当还要出台一些管理细则。

2010年4月23日,在政府的支撑下,中国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期在准入制度、扶持政策、管理运行等方面施展应有的作用。
这一切,让民办博物馆的经营者看到了盼望。

马未都于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