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座“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位于江苏盐城
2011年12月30日,全国首座“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并网,这是中电投探索综合深度开发河网地区,利用空间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新探索,也可为建湖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所谓“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鱼塘资源及芦苇荡滩来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并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潜力。
新项目由央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10亿元兴建,容量为200兆瓦,日发电量5.5万千瓦时,电站建设在建湖县建阳镇有荡滩,运用这里现有的7000亩养殖水面,用大型支架上放置多晶硅薄膜装置,通过汇流箱、逆变器等设备,将所发电送入电网。
据悉,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100万千瓦时,为社会节省年标煤82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0多万吨,利用“渔光互补”的形式发电还为全国光伏电站节省空间资源作出了表率和示范。
对于占地较广的大型光伏电站而言,日照时间长且拥有大片廉价荒漠化土地的西部地区无疑是第一选择。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因此部分地区光伏电站的弃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而在东部地区发展光伏电站,虽然不愁并网,但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制约大型光伏电站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东部地区的光伏发展道路将以分布式光伏为主,大型光伏电站为辅。
但中电投集团首创的“渔光互补”模式光伏电站的成功,使以江南水乡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成为可能。
2014年5月中电集团及当地政府官员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供电创新方式很被好:
中电投江苏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居亮介绍说,作为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项目一期投产并网后,全国已有多个地区的业内人士前来参观交流,尤其是以江苏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渔光互补”模式已被多家企业学习。
魏居亮表示,自中电投集团建设首个“渔光互补”项目之后,东部地区相继建设并网多个“渔光互补”电站,成为东部地区建设光伏电站的重要选择。可以说,“渔光互补”模式在江苏已成规模。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对全国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建湖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倪世勇告诉,中电投的“渔光互补”项目成功之后,来建湖县以及其它水资源丰富地区寻求类似合作的企业逐渐多了起来。目前,从建湖县的角度而言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办法——由政府出面对散养鱼塘进行整合,政府负责确保鱼塘承包者的利益,然后和符合条件的企业签订合同,并进行监督。
这样既满足了清洁能源发展需要,又改变了一家一户一塘口原有的小农经济养殖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同时转变了传统的渔业管理方式,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精细化管理,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