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造了中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和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今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建校80余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
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614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34万册,电子文献约380万册,中外文现刊1300种,拥有45种平台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共计约120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100余人,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技术物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14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
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本科专业。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四。
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22人,硕士生导师759人。学校有院士3人,双聘院士1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首届“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4人。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5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
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基地,建设有国防研究院和空天研究院,先后承担了“863”、“973”、创新工程等160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五”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1%,三大索引论文数年均增长25%,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电集团,西安市,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有3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凌、Intel、IBM、惠普等45家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科研成绩斐然
学校先后承担了“863”、“973”、创新工程等1600余项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项第一。学校在密码学方面创立了“肖—梅西定理”,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ATM交换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个相控阵雷达系统,第一台雷达干扰机,第一套电磁孤立子实验系统,第一炉单晶锗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力雄厚,领域优势明显。建设有国防研究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孙家栋院士)。全国天线产业联盟、教育部天线工程中心、陕西电子工业研究院、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均依托西电组建。
学校具有35年军事院校的办学历史,为国防现代化、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保持着与工信部(原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总参谋部、空军、海军、二炮的密切合作,积极发挥电子信息的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大量国防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包含许多不对外公开的机密项目,西电在军工方面先后获得二级保密资格认证、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质量、装备“三证”齐全,并获批为总装备部装备承制资格单位。据统计,西电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70%以上的来自军口。西电在国防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震动世界的标志性成果,例如被誉为“杀手锏武器”的新体制雷达、用于空警2000等预警机的 “空时二维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深空探测和主力战舰火控雷达的大型天线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等。
现在西电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及3个引智基地。
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
1、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立项,1991年筹建,1995年运行,期间使用世界银行特别提款权进行建设,是中国通信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研究方向:新一代通信网络的理论及关键技术。
2、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立项,1995年运行,2000年、2003年两次评估结果均为“优”,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由于其后在1998年归属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管辖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防重点实验室序列,故又称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3、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92年立项, 1998年运行,2004年评估结果为“优”,是中国大学中唯一的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机构。
4、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2007年国家批准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实验室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是中国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的主要基地。
5、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注:文中数据至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