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儿歌集是明代编撰的《演小儿语》
《演小儿语》是我国第一部儿歌集。本书为明代吕坤吕坤 (1536—1618)编。
全书包括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儿歌46首。
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耳相传。
编者在每首儿歌下面加上评语, 在序和跋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的理论问题,为此后的儿歌创作提供了借鉴。
吕坤(1536–1618年),字叔间,号新吾,宁陵(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中国向来缺少为儿童的文学。就是有了一点编纂的著述,也以教训为主,很少艺术的价值。
吕新吾的这一卷《演小儿语》;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童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确是不可多得的,而且于现在的歌谣研究也不无用处。
原书一册,总称《小儿语》;内计吕得胜(近溪渔隐)的《小儿语》一卷,《女小儿语》一卷,吕坤(抱独居士)的《续小儿语》三卷,《演小儿语》一卷。
前面的五卷书,都是自作的格言,仿佛《三字经》的一部分,也有以谚语为本而改作的。
末一卷性质有点不同,据小引里说,系采取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的童谣加以修改,为训蒙之用者。把歌谣改成箴言,三百年前古人的作为,仿佛我们今天在网络上写牛言牛句。童言童语虽天真,但里面不乏智慧的结晶。
书的前面有嘉靖戊午(1558)吕得胜的序,末有万历癸巳(1593)吕坤的书后,说明他们对于歌谣的意见。
序云,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者所自,如梁宋间《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之类。学焉而于重子无补,余每笑之。夫蒙以养正,有知识时便是养正时也。是俚语者固无害,胡为乎习哉?
书后云,小儿皆有语,语皆成章,然无谓。先君谓无谓也,更之;又谓所更之未备也,命余续之;既成刻矣,余又借小儿原语而演之。语云,教之婴孩。是书也诚鄙俚,庶几乎婴孩一正传哉!
或许一些人看不起儿童的歌谣,只因为“固无害”而“无谓”,——没有用处,这实在是绊倒许多古今人的一个石头。
序里说仿作小儿语,“如其鄙俚,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却颇有见地,与现在教育家反对儿童读“白话浅文”不同。至于书后自谦说,“言各有体,为诸生家言则患其不文,为儿曹家言则患其不俗。余为儿语而文,殊不近体;然刻意求为俗,弗能。”更说得真切。
其实,作者的意思就是小儿歌谣、所用的语句里蕴藏着道理,若道理仿小儿口语写作与传播,连儿童都能懂的浅白道理,虽称为“俗”,却有着教育人们修身立世之常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