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用白话译外文诗的是瞿秋白

最早用白话译外文诗的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和翻译家瞿秋白(1899—1935)。

江苏常州人。早年任小学教师。1919年参与组织“五四”运动。

1920年参加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研究会并访问苏联。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三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曾参加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等的编辑工作,并与任弼时等创办上海大学。

1927年主持党中央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

1930年曾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

1931年被王明等人排斥在中央领导机关之外。其后至1933年在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苏维埃大学校长。长征时因病留江西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在随军转移时被国民党逮捕,同年6月18日英勇就义。

他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运动期间的1933年,用最普通的白话开始了对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长诗《茨冈》的翻译,可惜因他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而未译完,全诗569行尚余136行。所译部分明白晓畅,一目了然。

他还在译稿衬页上用拉丁拼音文字写道:这是“第一次用最普通的白话写诗的尝试”。这说明,他把白话译诗看作是对诗歌口语化的一次大胆实践。

在此之前,我国译著虽多,但均系小说之类,而所译《茨冈》,却开了我国以普通白话译诗的先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