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瓷刻作品是北宋的宫廷瓷刻花瓶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窑成型的瓷器“绣花”,所以观它有笔墨,触它有手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瓷器萌芽,但只是偶尔作些弥补性的艺术加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刻。

到了宋代,我国陶瓷业蓬勃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不断问世,皇帝和一些达官贵人在玩赏瓷器时,时常在那些晶莹如玉的瓷釉面上题诗作画以自娱。

为了保存笔痕墨迹永久恒新,就命手工高超的工艺雕刻家进行镌刻,瓷刻便正式诞生

但由于它的创作难度较大,历来在民间流传不广。

明末清初时才开始在一些手艺人和书画家中流行,使瓷刻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追根溯源,瓷刻诞生在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

据记载,北京、上海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一些瓷刻珍品,但最早的瓷刻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北宋宫廷瓷刻花瓶,此瓶上刻有皇帝的墨迹,镌刻精细,典雅清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尊北宋宫廷瓷刻花瓶,是中国最早的瓷刻作品。

上海瓷刻权威周光真在他的《瓷刻溯源》一文中认为,北宋皇都开封是瓷刻的故乡。

今日开封,瓷刻艺术后继有人。1992年孙春峰的瓷刻盘《中国古钱币》、《上帝的召唤》分别由日本和马来西亚收藏家购藏。1993年,刘涛的瓷刻盘《百寿图》荣获省民间艺术节优秀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