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关于独弦琴的记载出于《晋书》

中国最早关于独弦琴的记载出于《晋书》

独弦琴,是现代人的称呼,而在中国古代,它的名字叫“一弦琴”;其母胎是极为远古而原始的“园形管状琴”。

古代,这种乐器是用一段长约110㎝(古称三尺余,有说三尺六寸),直径约15-18㎝(古称虎口:即左右两手母指与食指相交,合拢成园形之幅度)的楠竹或竹为琴体;在竹面上用利刀削出一条80㎝、两头不切断的竹皮细絲来作琴弦“又称篾弦”,并把篾弦底下的竹皮刨平,再在左端10㎝处垫上码(原先不设码),便可成琴。

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可以在仅有的一条琴弦上,同时奏出泛音和基音两个音来,这是由于独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

独弦琴具有柔和优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丰满,表现力极为丰富,宜于表现各种悠长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绘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

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调,有如诗人吟咏,富于甜美感,有着深邃的艺术魅力。

“园形管状琴”,既是“一弦琴”的前身,也是弹拨乐类的祖先。并且由这一根弦的“园形管状琴”为原始母胎,向着两个方向繁衍发展:一是向多弦乐器发展,如:琴、箏、瑟等;因为这类乐器在“泛音”使用上,至今还遗留着其原理及其方式方法。二是在“园形管状琴”的原有基础上,逐步进化为“一弦琴”的。“一弦琴”,其历史虽然久远,但从祖国浩瀚的古籍史料中,还能寻觅到其清晰渊源、明确之来龙去脉。

关于“一弦琴”,在我国古籍记载中,最早见于《晋书-孙登传》

“孙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

此抚琴者,其原先是位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后退居作隐士。如《马明生传》曰:“弹琴惟有一弦,五音并奏。”

又如梁元帝诗中所咏“妻摇五明扇,妾弄一弦琴”。

由此可见此乐器在古代,就能演奏出五音与五种调式的乐曲,而且操琴者有男亦有女,是件“见者皆亲乐之”、人们喜闻乐见的乐器了。

the-music-instrument-named-Dan-Bau-of-the-Jing-nationality-of-China.jpg(图:着民族传统服饰的中国京族少女在弹奏“独弦琴”)

在中国唐代,在“改张”的推动下,使(原生音“实音”)多弦乐器得到发展,而使(再生音“泛音”)一弦、无品、多音的独弦琴,落入难学、易忘、声音小、不中听之境地。致使师者越来越稀、学者愈来愈少之后果。而慢慢被宫廷乐队所罢弃。

《宋史-乐志》对其尚有记载,并提到“一弦琴”在宋徽宗宁年间的《大晟乐》中,还被宮廷乐队所使用,自宋朝后,再也少见于在文献与宫廷乐队上了。

综上所言,独弦琴,原是中国民族乐器、而不是少数民族乐器、更不是外国传入中国的乐器。

独弦琴,自流落中原诸邦属国后,在民间亦因其音量小,也被排除出文坛戏班之外。它在民间唯与洞箫有同悲之声,故有弧弦寡笛之说。

此乐器在飘泊的漫长岁月中,唯有南蛮地域才有它的落脚之地。因为南蛮与郊趾一带的京语系少数民族、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语韵,与独弦琴的韵律有水乳交融之感,才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如此,因其音量小,不论到了哪个诸邦属国,都是苟延而存,学者甚少。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鼎盛的周、唐两朝期间,在对外广泛交流中相继吸收了不少外来好的技艺来丰富完善自己的不足,自己好的技艺亦被其他诸邦属国所采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南一直沐浴着中国的古代文化,八音乐类采用无余。中国的“一弦琴”和越南的“独弦匏(读音“袍”)琴”是同出一母、同姓一宗之器。

由于越南保留“匏”(杋制木质代“匏”),所以称作“独弦匏琴”,而中国的弃“匏”,简称“独弦琴”。据《越华辞典》所载,在乐器称呼上至今有两种:一种直接借用古汉语的读音、直呼为——“独弦琴”,听起来其音与广州方言相近;另一种则读为“dan’bou”,“dan”是越语“琴”的意思,“bou”,是“匏”字的汉语直译,但二字读起来似乎象“弹拨”的广东话发音呢。

由于越南率先引用电子技术,利用拾音放大,将原先像“蚊子叫”的声源放大至上千百倍之音量,使这个不为人知的独弦琴,变成了举世无双的“抒情女高音”。

从此独弦匏琴获得了新生,其地位起了翻天覆地之变化。这是越南对独弦琴音量改良上的最大贡献。越南著名独弦琴演奏家——孟胜,最早登上世界文艺舞台,仅以“中音胡芦独弦琴古曲”《沙漠》,摘取了“第二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器乐比赛之冠——金质奖章。

越南本无沙漠,而却有题为《沙漠》的独弦匏琴古曲,更使人奇怪的是,在这首古曲中,竟然通篇灌注着我国“羽调式”,与蒙古马头琴之风韵,这似乎可以佐证该琴本来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移居我国的越南人,在中国形成了我们的少数民族——京族,他们带回一首祖传的“独弦匏琴”古曲,题目也源出我国典故的《高山流水》,而且这首《高山流水》的主音是“5”,属于我国民族调式“徵调式”,这又说明它也源出于中国。

《高山流水》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特别是中国古代柳恽所发明“以片竹约而朿之”的泛音提取方法,越南还相传使用至今呢!

自明朝嘉靖1511年间,一批京语系少数民族,从越南涂山迁徒中土,聚居于中国南疆边陲的巫头、山心、澫尾,通称为“京族三岛”(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

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独弦琴”,亦随之回到了娘家。

从此后“独弦琴”成为京族受宠之乐器,树其为氏族艺求之标志,并以独弦琴传统古曲《高山流水》,用祖传之形式承传于世。

由于京族是以渔业为主的群体,所以利用制作渔排的南竹料来制作独弦琴。这种独弦琴,没有“匏”的踪迹,而是完整地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圆形管状”之形体。“摇杆”是用竹片或藤条来制作,仍然采用“以片竹约而朿之”之方法來演奏。从此独弦琴就从民族乐器变为少数民族乐器了。

在传承独弦琴艺术上,中国京族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他们在四百多年前将独弦琴带回娘家,又是他们用祖传形式承传于世,使这艺术瑰宝得到发扬光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十年代,京族三岛演奏此乐器的最早、最为杰出的是祖传独弦琴大师——苏善辉

《广西日报》是这样记述他的:“京族当代有记载的第一代琴手是苏善辉,生于上世纪上半页、他的独弦琴曲和江南阿炳一样传奇。苏善辉的高徒何绍,使京族有了独弦琴乐谱。他改良了独弦琴,把多种乐器的特点融于一弦之中,使独弦琴走入当代人的生活……”

独弦琴现又被称作独弦匏琴、一弦琴,京语称之为“睹演旦匏”(Du yan Dan bou)”。长期来,虽说独弦琴的形态、制作材料及其工艺不尽相同,但在民间,大体可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皆由琴体、摇杆、弦轴及挑棒等构件组成,全长均为110厘米左右。

竹制者,以直径12厘米的大半边毛竹作琴体,头高约6.5厘米、宽约8厘米,尾高8厘米、宽高约12厘米,面微拱。弦轴均为木制,从琴尾侧面插入琴体;摇杆用竹或牛角制,长约40厘米,竖插于头部,杆上装小葫芦扩大音量;由弦轴至摇杆张丝弦或金属弦一根,有效弦长90厘米,定弦多为大字组的A至小字组的C;挑棒竹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拨弦一端稍尖。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一代独弦琴演奏家们对独弦琴作了适当改良,优化其原有特征,丰富其演奏技艺和表现力。综合归纳,这些改良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作材料,多改用质量较好的棕榈木、硬杂木或名贵的红木、紫檀木等。

二是弦琴,代之以比较规范的古筝弦、扬琴弦或吉他弦,一般用扬琴26号至30号,尤以28至29号最佳。

三是加拾音器,以电声扩大其音量,突出其音色特征。

四是根据需要改进其外形,除原本的长箱形外,增添有长条型、龙头型等新款式。

五是(个别演奏家)在琴体上加设指板及品位,扩展乐器表现性能。

六是改外露弦轴为稳式弦轴,美化其外形,改善其音质。

七是改挑棒为精巧的拔片,或直接用指甲、佩套指弹奏,能获得多样化的音色和演奏技艺。

目前演奏中常用的独弦琴,有民间竹制独弦琴和木制独弦琴及多种改良独弦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