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陈鹤琴先生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我的半生》等,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等,辑入《陈鹤琴教育文集》。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等团体主编《幼稚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等刊物和《幼稚教育丛朽》、《幼稚教育论文集》。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民国9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从第一天起,进行连续观察和实验,作详细文字与照片记录,长达808天。14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
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已出版《陈鹤琴全集》。
教育理念
陈鹤琴是一位爱国民主主义者,并且随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受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面对旧中国旧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面,他跟在后边。
陶行知先生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因而陈教授把这句话改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因此,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口号,试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陈鹤琴曾请陶行知作了中华儿童教育社社歌。这个社歌体现他在儿童教育上的一贯主张。歌中所谓“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是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