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2007年数据)海带育苗基地是福建连江官坞村
20多年过去了,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但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富了。
这里是中国海带第一村,2006年荣膺“2006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自主创新奖,组委会的评语是:他们用智慧给海带增加长度,用科技给海带增加密度。
靠一“条”海带,官坞人不仅富了,而且做到三个全国第一: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居全国村级首位;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全国最大的盐渍海带加工基地。
2007年4月12日,艳阳高照,和煦的海风吹拂着渔民们喜气洋洋的脸庞。2007年,官坞村的海带丰收了。
“最近海带价格都在涨,1亩卖了一万六呢!”村民林伙彬指挥机械化的装卸吊车从海面的小船上吊起海带,卸在一旁的农用运输车上,脸上掩不住喜悦。2007年,林伙彬家里种了22亩海带,目前已经收了4亩,每亩都卖到1万多元的高价。
“亏了当时在村办企业入了6股,现在家里每年分红18万,收入一年比一年多。”62岁的卢发祥感慨地说。
20年前,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800多户人家,眼光并没有放在村前的大海上,而是挤在山坡上,种一季红薯一季麦。
1980年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林哲龙动员说服5户村民,合伙投资10多万元,种下12亩海带苗。联合组的25个劳动力辛勤劳动,第一季人均收入就达到了4000多元。乡亲们备受鼓舞。第二年,村民们纷纷投资养殖海带。
但是,随着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增长,海带价格开始猛跌,前几年几乎连本钱也收不回来。官坞村为此琢磨了许久。19955年村两委办起了海带加工厂,并创办了集体股份制企业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公司。公司与村民签订购销合同,全村五成鲜海带都作为公司的加工原料,为农户解决卖难问题。
此外,官坞村还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兴办社会事业,修建码头避风港,架设6台海岸运输索道,兴修10多条机动车运输通道,海带养殖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
受2006年暖冬影响,全国主要的海带产区都发生了烂苗,致使今年海带产量减少。而官坞村培育的“连杂1号”抗高温海带良种却经受住考验,获得了大丰收。
“每年都要花大价钱到外地去购买海带苗,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育出自己的海带苗种呢?”1997年,村支书林哲龙着手成立官坞海洋开发研究会,经过反复试验,官坞村终于在2000年培育出耐高温、生长期短、产量高的“连杂1号”,一举解决了以往村民养殖海带的苗种靠外供应的难题。如今,不仅官坞人不用到外地去进种苗,山东、广东的养殖户还要到官坞买种苗。
2006年,官坞村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9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全村70%的农户家庭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村财收入达620万元;98%的村民盖起了新房;村办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6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