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发明减字谱古琴记谱法的人是中唐名琴家曹柔

古琴最早的记谱法称为文字谱,是用文言文进行描述和说明的一种记谱方法。这种文字谱使用起来很麻烦。

初唐时期,琴家仍沿用旧有的记谱方式。至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琴谱,称“减字谱”。

减字谱与西方的五线谱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的汉字拆开后,又与数字重新组合在一起,犹如破坏重建。它是告诉操琴者手指的具体位置应该按在哪里,而不是标出具体的音高。

古琴的减字谱沿袭了文字谱的思维模式,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容内,归纳为弦数、徽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

减字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一般是代表左手各指所按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和右手所用的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一般是由左手指法、右手指法与术语组合而成。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全部意思即“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五弦”。

左手指法有吟、猱、绰、注、撞、逗、进复、退复、分开等等;

右手有大指的劈、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无名指的打、摘八种,俗称“四指八法”。其它指法大都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

比如象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九”是表示九徽。中部表示的是右手拨弹的弦的弦序,“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明向内弹弦。

减字谱谱字中的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序、徽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

其记写方法是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然后将谱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

研究表明,古代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1000多个,记录弹奏音位、手法非常详尽。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由唐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这是目前常用的各色琴谱和《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曲谱。

传统的东西会随着社会生活、审美情趣的变异,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如果没有特定的方式加以保存,就会流失、灭亡。 减字谱的出现, 很好的保护了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留存至今的150多部琴谱中,用减字谱记写的古曲在3000多首以上。

古代琴家通过减字谱形式忠实记录下来了大量作品,不仅通过弦位指法准确地反映了乐曲的音高变化,连一些细微的装饰音也被记录下来。如细吟、急猱、双撞、唤等。

减字谱中有关节奏节拍的记录很少;音高由于定弦的不同有所游移,也不容易直接视唱出来。这是因为减字谱的主要功能是“记指”所造成的。故要完整准确地记录传授乐曲,还需要师徒之间口耳相承的传授旋律。

至于节奏变化,虽然不够精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有经验的琴家经过反复揣摩,可以再现古代琴曲的风貌。

由于减字谱的发明,使得大量的琴曲、琴谱得以传承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