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9-13世纪石窟艺术最高峰为重庆大足石刻

中国也是世界9-13世纪石窟艺术最高峰为重庆大足石刻

公元701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将她的大周王朝年号改为“大足”,寓意“大足天下,天下大足”。这是武则天登基的第十二年。五十七年以后,武则天的曾孙唐肃宗颁令设置大足县,取“大丰大足”之意。也是从这时开始,大足人用龙水五金把大足石刻定格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峰上,造就了神奇曼妙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自古以来就是成渝线上的便道通邑,晚唐至宋末四百年间(855-1279年)为昌州府和潼川府治地。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属重庆府迄今。大足石刻,始于唐永徽元年(650年),至晚唐景福元年(892年),刺史韦君靖开凿北山石窟方渐大兴,历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余波荡及明清。

Dazu-county-Baodingshan-avalokitesvara-stone-sculpture(图:宝顶山石刻的千手观音为大足石刻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石窟造像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雕满了佛像的石窟就是僧侣们的修行之地。后来佛像越雕越精美,种类越来越丰富,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有效的佛教传播手段。印度佛教入华后,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石窟建造方式,北方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基本用洞窟式。而南方石窟建造则多采用摩崖造像。

大足石刻兴起之初,也就是八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几次逃到四川避难,国家社会政治活动中心一再南移。北方中原佛教没落,失去了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条件,而四川巴蜀之地相对来说政治稳定、物资充实,加之五代以后,前后蜀王极端崇佛,佛教造像便鼎盛一时。

北方石窟建设走向衰落,大足石刻造像却方兴未艾,这时候一个叫韦君靖的人,成为了大足石刻的缔造者。

韦君靖:拉开大足北山造像史

韦君靖本属陕西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安史之乱后,他趁着时局动荡,攻占了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以“节度使”的名义当起了一方霸主,并在今天的北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堡垒——永昌寨。

韦君靖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可能是因为受佛教思想影响,担心自己曾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是他在北方来的难民中招募了一批画师工匠,由他个人出资,开始以龙门石窟为蓝本,结合地方因素和个人色彩,在大足北山开始较大规模的造像。恰在此时,大足民间“红炉打铁”造就出的龙水五金,使这里的匠具生产颇闻名于世,它特别适合在本地摩崖上凿刻。大足北山被淹没在滚滚的凿石声中。

892年5月的一天,当韦君靖率领他的工匠们在大足北山崖壁上打下“毗沙门天王”像第一锤时,这个为了赎罪的武人,不会想到,他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继云冈、龙门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毗沙门天王”造像,是大足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毗沙门天王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有趣的是,这尊造像虽说有着一个印度神的名字,身上却披着中国古代武将的铠甲。它和韦君靖时代已流行开的一个传说有关。

据传,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被番兵围困,唐朝边将表请救援。但因路途遥远,救兵难到,唐玄宗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出现,番兵大败。玄宗闻奏大悦,敕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被军旅视为保护神,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

以大足北山的毗沙门天王为代表,中国化的佛教人物形象成了大足石刻的一个重要特点。佛和菩萨,他们都长着中国人的面孔,有着中国人的装饰。大足石刻完全摆脱了域外佛教雕刻艺术对中国早期石刻造像的影响,创造出了一种纯中国式的石窟雕刻风格。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目前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

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

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

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道教和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从娇柔妩媚到千手遮天的观音像

观音在印度佛教中原本是男性,进入中国后,却演变成广结善缘颇具母仪风范的东方女性。

北山佛湾125号龛的一尊数珠观音身高不过一米左右,手持念珠,在椭圆形的背光衬托下,更显出女性的轻盈体态。她头戴花冠,缨身披络,秀发垂肩,头部微微地侧向身体右边,身躯微微左倾,左手握着右手腕,右手拿着一串数珠,衣袂向上飘飞,赤足踏着两朵小莲花,神态天真腼腆,千娇百媚,故又称“媚态观音”。

据说,这个观音的原型名叫海棠,重庆合川人氏。她家夫君是一位石刻工匠,姓伏,世代以石雕为业。新婚几天,这位伏师傅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年方十六的娇妻,奔赴大足做工去了。这一去就是好几年,海棠毅然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

千辛万苦到了大足,娇弱的海棠终于一病不起,不久就在她心爱的夫君怀里闭上了美丽的双眼。伏师傅为了纪念爱妻,就刻下了这座菩萨像,怕被监工发现,就把石像的位置选在北山石窟底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完工以后还用泥封了起来,直到1933年一次小地震后,这尊美丽的佛像才破壁而出。一经出世,便引起了轰动,由于当时缺乏有利的保护,不法之徒纷纷前往翻模,这尊佛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即便这样,依然难掩其光彩,“媚态观音”还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

比起娇小的媚态观音,以体量巨大而著称的“千手观音”,更可以说是大足石刻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千手观音最初的艺术形式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即《千手眼大悲变相》制作的。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为此,观世音菩萨许出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于是,观音之手变形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各种形态,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苦难,广施利乐。

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

大足宝顶山的这尊千手观音,充分利用了岩石空间,强调气势和真实:一手一态,千手千姿,造像面积达八十八平方米。看上去有如孔雀开屏,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这尊千手观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很多人都数过,但从来没有人能数清楚。直到17世纪,一位和尚利用给观音贴金箔的机会,贴一只手,投下一根竹签,才弄明白观音一共有1007只手,真是个名符其实的“千手观音”。

武则天的“大足”之年只维持了短短十个月,但一千年前的大足先贤,将世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永恒地镌刻在了大足的山山水水之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