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艘考古船是“中国考古01”
2014年7月22日,中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从南京出发,驶往青岛基地。南京是这艘考古船从制造地重庆出发后停泊的第一站,在南京完成调适和补给后,“中国考古01”号将不再由拖船拖曳,而是启动电动力系统,自行驶往青岛。
记者在位于南京长江二桥下的东江造船厂看到,这艘考古船静静停泊在岸边,白色的船身上喷涂着“中国考古01”号的字样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与装备部主任宋建忠告诉记者,考古船长56米,宽10.8米,准载36人,造价6000万元,最大航速12节(约合22公里/小时),能抵抗8级海浪。
登上考古船,脚下是开阔的甲板,可放置临时清理打捞出水的文物,甲板两侧有可以放下的舷梯。
(图:中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下水时,摄于2014年1月)
宋建忠告诉记者,以前水下考古要租渔船或海监船,考古队员直接从船上跳到水里,有了考古船,队员可以从容地下水出水了。船舷右侧悬挂着一艘工作艇和一艘救生艇,左侧为减压舱,工作原理和医疗用的高压氧舱一样。
之前,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体内的气体被压进身体的各个器官,如果上浮过快气泡扩张会伤害人体,有了减压舱就可以防止这种潜水病。大体积的文物,可以从船头的折臂吊架和A型吊架提取出海,提取重量可达3吨,前者还可以伸出船外五六米远,以防文物与船体碰撞。为了探测水下遗址和沉船等文物,考古船还配备了声呐等探测设备。
从甲板进入船舱,两边是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维修间等小房间,其中船长室和首席科学家工作室最为宽敞,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床、书桌、沙发、独立卫生间、网线接口、电视机和内线、外线两部电话,所有的设备都被牢牢固定在地板和墙壁上,以防海浪颠簸时移动。
船上所有设备都是防火的,那些木纹家具,其实是全锃制,一扇门即使扔在火中,一个小时后仍然完整无缺,哪怕是透光的薄窗帘,用打火机也点不着。
船上虽然空间紧张,仍然辟出了28平方米的会议室,会议室还可以作为一间临时的文物展厅。会议室的尽头是一台大屏幕液晶电视,可以收看卫星电视节目,缓解长途作业的孤寂。
“中国考古01”号每次出海的最长时间可达30天,船上还有制淡设备,可以将海水制成淡水,确保考古船的饮用水安全。考古船的驾驶舱位于顶层,控制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雷达、舵盘等各种仪器设备,出海时与外界保持通讯联系的海事电话,也安放在驾驶舱内。
据悉,“中国考古01”号将在青岛装配水下考古的仪器设备,除了潜水设备和水下摄影器材外,很多细节也需要考虑,如水下写字用特殊铅笔,可以在任何材质上书写且不会掉色。
中国水下考古中心计划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目前全国从事水下考古的专门人才只有30多人,一次可以登船的考古人员最多只有25人,因此水下考古目前仍然是一个“高大上”的尖端科研学科。
根据此前报道,首个考古项目很可能是在南海,“中国考古01”号不仅承担着水下考古的科研任务,还担负着宣示领海主权、维修水下文物安全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