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首个大学服务社会实验基地是1917年的“沪东公社”

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铭刻着“信义勤爱”四个大字的校训石,静默而立。1906年,学校的前身沪江大学在此创办,8年后,沪江大学将“信义勤爱”正式立为校训,其后历经学校更名、院系改革等大事件,校训始终未变,一直到2006年百年校庆,校方才在原来的四字之后加上“思学志远”,对“为学”提出更高要求。

“‘信’‘义’‘勤’‘爱’几个字简简单单,却是先贤推崇的基本为人准则,在其指引下,‘信崇真理、义重仁厚、勤学实干、爱国敬业’的沪江精神传承至今。”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介绍说,如今的八字校训中,“思”与“学”体现了学校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志”和“远”则意在立志、崇远,重在培育青年人的学识抱负。

“为人”与“为学”,百年间,上理师生其实已找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1917年,沪江大学创办国内首个社会学实验基地——“沪东公社”,将人才训练与社会服务相融通,开创我国大学服务社会之先河

1917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教师葛学溥在上海杨树浦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杨树浦社区中心,葛学溥给它起了一个很优雅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成为中国最早的社会服务机构

葛学溥创立沪东公社的初衷,一是为当地工人和家属提供服务,二是为沪江大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辟一个社会实习的场所。

沪东公社开启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即以大学为依托,把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树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

沪东公社为当地居民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从对周围工厂的工人开设补习班开始起步。

最初,沪东公社在祥泰木行开设工人补习班,次第推及各工厂,如慎昌机器厂、电力公司、怡和纱厂等。此后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和经费资助来源的扩大,从开办小学日校招收附近工厂工人的子弟,到开设夜校辅导在职的工人,其形式根据对象的不同而纷繁多样,在学学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在面向周围工厂工人提供就学方面,沪东公社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 如1930 年11 月,永安公司送100 余名女工前来求学,为适应工人就业的实际情况,公社创办了晨校,自6 时至7 时授课,钟点工友求学者极踊跃;1935年3 月,夜校与中华五金厂合作,由该厂送20 名工人至夜校;1937 年2 月,为沪东工厂工人补习教育就读便利起见,公社在韬朋路与沈家滩两处添招分校。除教育以外,沪东公社其他为民众服务的形式还有民众图书馆、民众代笔处、民众食堂和民众茶园、民众同乐会等等,尽可能地改变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

沪东公社所开办的各项事业能够维持下去,其经费一部分来自所办学校收取的学杂费,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其中包括学校教职工的捐款。沪江大学的领导特别是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曾多次深入公社了解情况进行指导,给予公社的发展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进入21世纪,上海理工大学服务社会的实践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探索。

2002年,上理成立创行团队,持续开展农业保险推广、秸秆能源推广应用、农社对接等50余个社会公益项目,而在各个公益服务领域,更不乏上理青年志愿者的足迹。

2013年本科毕业后,蒋维和同伴们收拾行装,奔赴20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开始一年支教生活。他说,要教会孩子们更多知识,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认识世界。“在贵州的一年,是我离上理最远的365天,但也是我离上理最近的365天,这就是校训教会我的道理,要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蒋维说。

同上海理工大学一样,由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沪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同样历史厚重。创办之初,黄炎培便亲自立下“敬业乐群”的校训,如今这四个字依旧闪耀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黄炎培曾这样解释“敬业乐群”:“敬业”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在之事具责任心;“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在其职教理念指导下,中华职校桃李芬芳,从这里先后走出了邹韬奋、张闻天、顾准、徐伯昕、江竹筠、秦怡等杰出才俊。

“‘敬业乐群’是黄老先生职业理念的精髓,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更是对全社会职业人的要求。”中华职校现任校长唐威表示。

“‘敬业乐群’简单明了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85岁老校友范洪涛对记者说,看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自己感到很欣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两个轮子,不能偏废。当前国家急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精英,职业学校更要勇担使命。”

据悉,上海近年采取推进职教课程体系建设及双师型教师培养、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中高职贯通等途径,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批新老职教品牌取得了育人的累累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