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咏诵茶园的诗是唐代韦处厚的《茶岭》

同时,韦处厚还通过宗教来进行当地的教化工作,柳律师在他的帮助下,在盛山正麓另建了长宁寺,加上原来的大觉寺(时为四川名刹,与峨眉山齐名),这样开州就有了两座寺庙,随着佛教的传播,开县的世风日好,“农工商贾白皋 白皋 熙熙,说礼敦诗,家弦户诵矣”(乾隆版〈开县志〉),在文化教育与宗教的作用下,开县的物产就变得更加具有价值。

唐韦处厚著有文集七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六经法言二十卷,(新唐书志作二十篇。此从旧唐书本传)并行于世。最负盛名的是他在开州为官写下的《盛山十二景诗》,并全部收入《全唐诗》。

其中作为《盛山十二景诗》 之一的《茶岭》为中国最早咏诵茶园的诗

这十二首风景诗不是一天写成的,基本上,是一个时段写作一首诗,每一次,韦处厚处理完自己的政事,就和几个好友一起,在随同的陪伴下,也许还有他们的家属甚至当地有名的歌伎,在唐代,这是很在正常的现象,往往诗歌和词赋都是为歌伎而作,如果有她们的陪伴,那么,可能诗人们的诗兴会更多一些,能够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这里面,可能也还有当时学宫里面的一些讲课的人,总之,他们每游玩一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写作诗歌,然后让歌伎们唱诵,开州当时也生产酒(清酒),他们一边饮酒,一边品茗,一边听歌伎唱他们的作品,这是多么美好的日子。

话说,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韦处厚忙了好大一阵子,终于有了几天的闲暇,于是他约了柳律师等人,开始游玩盛山,今天他们的重点是茶岭,实为茶园之地。茶岭在盛山,相对来说是一个偏远的地方了,但看茶树新绿一片,连绵不绝,阵阵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处厚想起自己才来开州的时候,这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根茶树,根本就没成什么气候,但是当地人有喝茶的习惯,虽然在开州远郊西北山区有产茶(龙珠茶)的地方,但产量不是极丰,并要全部向朝中进贡,普通老百姓难能饮到。

过去,开州饮茶要靠从吴越地和四川蒙山等地运来,但是,吴地的商人很少才来一次,蜀地的消息也不是很畅通,韦处厚就想,当地人离不开茶,茶叶又难得,那么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就要把这个事情纳入自己的工作中,于是,他就以奖励种植的方式,在城附近的盛山居民种植茶树,想不到,才一年多,他们就长得这样郁郁葱葱了,茶叶带着露珠,确实喜煞人了。

处厚又想起自己的境遇,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总有召回京城的那一天,希望就像这茶岭,过去没有多少茶树,但过不了几年,这里会产出很多的好茶。

想到这里,韦处厚叫随从取出文房四宝,蘸墨提笔,沉思半响,运气提神,一挥而就,笔落诗成。

《茶岭》

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

“顾渚吴商绝”,是说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经营顾渚茶叶的吴商了,当然也无法品茗上等顾渚茶。顾渚(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是地名,这里指顾渚茶。顾渚茶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观之楚楚诱人,尝之齿颊甘香,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茶圣陆羽曾经隐居苕溪,品尝后认为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遂推荐给皇帝。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 。

顾渚紫笋茶不仅采制讲究,而且沏茶用水也非当地的金沙泉水不可。“顾渚茶、金沙泉”也由此得名。贡茶要在每年的清明节送达都城长安,用来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为唐代皇帝清明宴时的必用品。 

“蒙山蜀信稀”。意思是川西那边的讯息传过来说,蒙山茶今年也十分稀少短缺,对应上一句。 蒙山茶产于四川省名山(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雅安(今四川省雅安市)两县的蒙山。蒙顶茶主要生长在蒙山之顶,故名“蒙顶茶”。

这首诗的大意就是说,产自顾渚的紫笋,自然是茶中的上品,可吴地的客商,这些年哪有踪影?名山上的上清茶,蒙顶茶也久负盛名,蜀中人贩卖的消息,却很少传闻。但是,这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盛山的茶树是一千丛,一万株,就让他们从此扎根,每每看到那些茶树生出肥而又嫩的紫芽,象含露的紫英一样在我们面前,采茶的丰收的时节就要到来,我相信,盛山的茶叶不会比那些地方的名茶差。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即便落魄一样不要掩人光辉的意旨,有诗人浓重的个人色彩在里面。

这首诗和其他的盛山十二景诗歌一旦完成,马上在开州传咏开去,不久,这些诗歌就传到京城长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纷纷传抄,当时的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人纷纷用和诗的方式予以反馈,由于和诗的人太多,有人干脆就把这些诗歌选刊为一本集子来发行,著名文学家韩愈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