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次“唐甄思想讨论会”1986年在四川达县举办
1986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学院等八个单位,首次在达县(今四川省达州市达县)召开了“唐甄思想讨论会”,60余位专家、学者,提交了30余篇有关唐甄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
唐甄(1630-1704),清初思想家,被后人称为“清初的鲁迅”。
其初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省达县蒲家乡旭坡村唐家祠人。他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唐甄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叔祖父抗清殉难,父亲也由此遭到诛连。
清顺治十四年(1658年),他考中举人,其后在山西省长子县(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任知县十个月。
他在任职期间,“首先蚕务、导民树桑,以身卒之,日省于乡,三旬而树桑80万木,民且利益焉”。
他体察民情,理狱“尖如神”,深得民众拥戴。由于他与上司政见不合,经常顶撞,遂遭打击而被革除了职务。之后,辗转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他随着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每况愈下,便把仅有的微薄田产变卖经商。经过他的惨淡经营,还是尽亡其资。不得已,便去充当商品买卖的中间人——“牙”。在为牙时,又遭到“客无至者,产失而行废”的厄运。
直到晚年流离江南时,已经陷于“无所得食”的窘境,过着靠卖文讲学来维持其穷困潦倒的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他的思想闪光点包括:
在政治上具有平等思想,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愤慨于当时“王公之家”和农民生活的悬殊,“人之生不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说一代十数世除二三贤君外,“其余非暴即闇(读音“暗”),非闇即辞,非辟则儒”,“懦君蕃乱,辟君生乱,闇君召乱,暴君激乱”。
经济上他主张“富民”,说“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反对“虐取”于民,强调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
在学术上他继承王守仁学派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已突破王学的局限性。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离才言性,离功言性。认为才与功为性的内容,“人有性,性有才”,“岂有心性无功者哉?”。
主张“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
他的著作《潜书》共97篇,原名《衡书》,是作者“权衡天下”,品评世事的论著。其自述此书积30年而成,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同为表述明末清初民主思想之作。
唐甄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思想,就是“富民”思想。唐甄的富民思想很有系统性,既有富民的主张,又有富民的方案。
首先,唐甄提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的主张。他说:“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就把“富民”认定为基本国策。从此出发,唐甄又提出以能否富民作为衡量官吏优劣、政治得失的标准的主张。他说:“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是竭君臣之耳目心思而并注之于匹夫匹妇也,欲不治得乎!诚能以是为政,三年必效,五年必治,十年必富”。这是说天下的官吏乃至皇帝都应以富民为己任而勤于政事,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就会富起来。
唐甄还特别强调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吏的责任。他说:“司徒之职,重农功,籍土田,审肥硗,时赢绌,稽蓄散,慎出纳。制为成法,授之有司,毋敢废越。”而其工作的好坏,就要看是否“使民有余藏,国有余用,虽天灾流行,年谷不登,而民不困”。也就是看老百姓是不是富起来了。
从是否能够富民这一衡量官吏优劣的标准出发,唐甄又进一步批评了官吏“虽无不肖攘民之事,而视民若忘,等于茅草”的现象。其理由是,“攘民之害小,忘民之害大。攘民者不多人,忘民者遍天下,是举天下之民委弃之也。疾不救者日深,至于四海困穷,民无以为生。有天下者其危矣哉!”这是说,官吏如果不努力勤政富民,即使没有扰民害民的劣迹,也不是好官。因为不努力勤政富民,就会使大多数老百姓不得温饱以至冻饿而死,这比扰害个别老百姓的危害要大得多。这是很有见地的。他还认为,只有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天下才能安定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说,“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
除富民主张外,唐甄还提出一些致富方案。例如提出致富要大力发展粮、棉、桑、麻、林、渔、果、畜等各业经营,以达到“勤农丰谷,土田不荒芜”, “桑肥棉茂,蔴苧勃郁”,“山林多材,池沼多鱼,园多果蔬,栏多羊豕”的富裕境地。他还很重视商业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把“居货不欺,商贾如归”列为富民善政。此外,他还提出修治道路、桥梁、庐舍等。
唐甄不但有富民的主张和方案,还亲自做富民的工作。最突出的是他当知县时率民植桑一事。山西长子县是个很穷的地方,老百姓终年劳作而不得温饱。唐甄看准蚕桑之利能帮助老百姓致富,便决定大量植桑。但不少老百姓认为当地不宜植桑而不愿种植。对此,唐甄没有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而是向百姓们宣传植桑致富的道理,并说服了打算发布条令即靠行政手段推行植桑的下属。同时,他还请已经靠蚕桑致富的璩里(地名)之民到各地介绍经验,指导种植。结果,“不行一檄,不挞一人”,三十天种了八十万株桑树。这实在是唐甄勤政富民的一个了不起的杰作。
当然,唐甄的富民思想也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尽管如此,仍不失为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