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最大的华侨住宅区是广州的华侨新村

广州旅外华侨众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爱国华侨陆续回国定居,安度晚年。根据这一特点,1954年7月,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市政府提出的在环市东路淘金坑附近兴建华侨新村的议案。同年10月7日,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划地25万平方米兴建华侨新村。

1955年5月16日,市长朱光主持华侨新村动工奠基,国内外来宾3000多人参加了典礼。至1966年,华侨新村内建成468个单元的房屋,并有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各一间,总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华侨住宅区。

华侨新村是一个新型的住宅区,建筑群内有独院别墅、双拼式和公寓式住宅,多为2-3层。建筑立面上以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结合,建筑色彩明快调和,每座住宅配有小庭园。地面多用水磨石,室内设施齐备,有的还设有浴室和贮物室。为了适应南方气候,房屋向南一边设有宽阔的阳台,形成特有的风格。

华侨新村建成后,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缅甸、新几内亚、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秘鲁、巴西、墨西哥、英国、马达加斯加、圭亚那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归侨前来购房,其中有不少是归侨、华侨知名人士。

史无前例第一村

1955年5月15日,在广州市白云山南麓沉静的蚬壳岗、玉子岗、蟠龙岗一带,红旗招展、鼓声雷动,来自国内外3000多名来宾参加华侨新村动工奠基典礼,在热烈的气氛中,广州市市长朱光在新村工地铲上了第一拨泥土,预示着这里将成为一个侨乡大都会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在首都北京冉冉升起,不少渴望祖国强大的海外侨胞、港澳侨胞,怀着赤子之心向着祖国,从东江、从港澳、从海外纷纷来到南方大都市广州,投身革命、参加经济建设、创业或升学。广州接纳了这么多侨界人士,怎样才能贯彻好党中央有关华侨工作的指示呢?很快市领导层达成了一个共识:首先要建立一个能让他们安居的地方。1954年7月,在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一个广州史无前例的筹建华侨新村的方案提交给大会并获得通过。

同年10月间,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在白云山南麓蚬壳岗划地25万米2,兴建华侨新村(以后向南扩展到环市路,合共50多万米2),并制定了一些惠侨政策,如住宅地皮免收土地费、免收房地产税5年,另拨给私人花园空间地等。11月16日,副市长黄长水主持成立了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阵容强大,主任委员是副市长黄长水,副主任委员是市侨务局长谢创,市侨联副主任方君壮,市侨务局副局长王源兴。成员有市的有关单位,城建委、建设局、房管局、建工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中国银行等,还有一批侨界知名人士。可以说,这是一个官民结合又有实力的领导机构。

为了把这个全国首屈一指的华侨新村建好,市政府先后拨款50万元,专为新村建设马路、上、下水道、电力、电话费等公用设施。为了使新村的布局和建设适合来自不同地区侨胞的需求,适合小山岗丘陵地带的地势状况和南方的气候特点,还要符合市政府规划的要求,筹委会聘请了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教授和各路专家成立了新村规划建设委员会,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设计。以后,市长朱光、副市长黄长水又多次亲临工地视察。

经过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施工,一个美仑美奂的华侨新村出现在广州市民面前。人们赞叹,设计者真是独具匠心。你看,他们按照平坡矮岗的地热变化,在各个山岗上,规划出各种不同造型轮廓的街坊。在蟠龙岗、玉子岗等半山腰建有华美别墅,在蚬壳岗和玉子岗部分地区的山庄则以两三层花园式独院为主,适当配置双拼联式住宅,在稍为平整的地方则建有每栋可住12至18户的公寓住宅。

新村内房屋的主要厅房均朝南,每栋住宅都有小庭院。村内分别有小游园、级坡、草地、行道树、绿岛,和小庭院连成一片。庭院内植有白兰花、桂花、玫瑰、蔷薇、含香等香花,而路树则有凤凰木、紫荆和从国外引进的良种花木。走进新村,清香扑鼻,姹紫嫣红,就如同走进一个大花园。它比之40多年后今天的花园小区毫不逊色。

幸福乐园喜安居

翻开当年的照片,人们看到一幅幅如诗的图画:有的三五知己漫步在绿树成荫、花草悦目的街道上,那悠闲的神态,带给人们轻松自如的感觉;有的在宽敞的客厅里专注的弹钢琴,人们仿佛听见一个个悦耳的音符从他指间流出;有的主妇在厨房欣赏着自己烹制的南洋菜,重温蕉风椰雨情;有的一家老小在餐厅品尝着不同风味的西餐;有的老人或看儿孙养鱼,或与儿孙嬉闹,或栽花种木,尽享天伦之乐;有的侨生骑着自行车沐浴着和暖的朝阳,在回环的山道上驰骋。有一幅照片,著名粤剧演员马师曾正在对着一盆凌波仙子,跟老母和儿女们大谈水仙经,那灿烂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还有一幅,人们看到的是他在书房构思屈原剧本,拟把古代爱国诗人的形象搬上粤剧舞台,那凝神思考的双眸,让人感受到他对粤剧艺术的执着追求。而另一幅照片在玉子岗旁一座米黄色的楼房里,粤剧著名演员红线女在单辟的练功小内厅,她对镜排练身段的镜头,让人感受到她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执着追求。还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侨委主任何香凝,在新村会见归侨侨眷时,那亲切关怀之情写满脸上。

这一切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令人羡慕的安居图。1959年春,国家领导人何香凝欣然为新村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

新村的路名也很有意思:爱国路、团结路、和平路、友爱路、光明路,还有天胜村。多好听的名字!

1955年底,从美国归来的赵华协第一个搬进了新村,成为了新村第一户村民。以后,从美国归来并在新村落户的有陈三才、朱素衡、黄康、黄舜等70多户。

1958年12月,广州华侨新村基本建成,以后陆续扩充。到1965年,共建有独院177座,公寓291套,有1500多名归侨侨眷在这里落户,愉快的生活。他们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沙捞越、柬埔寨、缅甸、新几内亚、马达加斯加、菲律宾、留尼汪、加拿大、巴西、秘鲁、墨西哥、圭亚那、英国、南非、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印尼居多,有154户。

这些印尼归侨的故事不少,许雄鎏是其中一个。众所周知,印尼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华人施行强迫同化的政策,但印尼华人总是怀着割不断”慎宗追远”思国思乡的感情。坤甸华人知名人士许雄鎏已经几代世居海外,他们家庭较大,为了使后人不忘祖,他在华侨新村团结路兴建两座独院,其中一座体现古色古香,特地建成红墙绿瓦大屋顶,室内设有祭祖堂、大型接待室,用作接待海外许氏家族成员来华祭祖,还有餐厅、食具用品等,各种设施齐全。室外有花园、水榭、草坪等。目睹者都为这种不忘祖的意念所感动。

藏龙卧虎名人地

人们说,华侨新村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然,新村内聚居了众多的华侨归侨和港澳的知名人士,如广东省副省长黄洁、邓文钊;市侨务局副局长方君壮、刘家祺;印尼归侨知名人士许崇德、刘宜应、薛两清、陈灼其、许受惠、宋金土、谢淡秋;加拿大侨领梁葆常;归侨散文大师秦牧;归侨画家余本;秘鲁侨领戴宗汉、戴贺庭;香港知名人士张中畊、李松、王宽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等。这些人住进华侨新村前后都有着一串串传奇故事。

住在天胜村30号的秘鲁知名侨领戴宗汉,是个对侨居国和家乡都有重要贡献的人。在秘鲁,他把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在开垦农田、改进畊种技术、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建树。被秘鲁政府授予”农业功绩勋章”,当地报刊称他为秘鲁国的”农业功臣”。他还热心捐资给当地赈灾,兴办学校、医院。又在利马市开办商业电台,向侨胞传递祖国信息,被称为”中秘人民的友好使者”。有一次,他正和家人回广州探亲,听到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将在秘鲁举行,当即吩咐女儿戴碧媛速返秘鲁,为中国女排安排好食宿等事宜。女排勇摘桂冠后,教练袁伟民满怀深情地说:”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是和华侨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他还特别提到戴宗汉一家对女排的支持。有意思的是,戴宗汉在华侨新村买房时,是按照他在海外发家时居住的住宅形式、大小、方向和结构等进行设计的。房子建成后,两夫妇每隔一年回来住半年,同时带着两个以怀念家乡而起名的小外孙周祖华、周粤华到广州,送进幼儿园学习中国文化。在家乡,他捐资兴办同文中学、人和华侨医院以及资助暨南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增添设备。1988年,被光荣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侨胞们回到广州,就与祖国共肩荣辱、同分忧患,积极参政议政。让我们看看下面一组数字。据1959年统计,华侨新村内有全国人大代表4名,全国侨联委员9名,广东省人大代表5名,广东省政协委员5名,广东省侨联委员13名,广州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协委员3名,市侨联委员21名,东山区人大代表5名,区政协委员14名,有的还直接参加政府机关工作。有人说,一个小地区的居民参政比例之多在全国以至全世界恐怕是少见的。

在新村的居民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这就是有一批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的股东,有的还是董事、副董事长。他们积极吸纳侨资,兴办工厂,为广州市的经济建设增添了强大的生力军。

风雨历程坎坷路

华侨新村的胜利建成,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到新村来参观视察的除了前述的德高望重副委员长何香凝以外,还有全国侨委副主任方方和全国侨联主席、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等;还有来自前苏联、罗马尼亚、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的数百名国际友人;还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侨务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归侨侨眷。他们赞扬华侨新村是卫生村、和平村、模范村。不幸的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华侨新村和全国一样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才又迎来了明媚的阳光。1982年,参加美加地区华裔学生夏令营的成员要求到华侨新村参观,并专门探望加拿大归侨、著名油画家余本;美国《纽约时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专程到华侨新村参观,并探望了美国归侨黄康;瑞士法语电视台来华访问团专门到华侨新村拍摄新村风貌和印尼归侨许崇德日常生活片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村一些居民先后返回原侨居地或迁移到北美、澳洲等地,不少人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但在他们脑海里,一直留住了在华侨新村居住时的美好回忆,对广州有着思念之情,对当时待他们如亲人的广州侨务干部也没有忘怀。有些人走了以后,又常回广州,并总要抽空探望当年的侨务干部。在侨居地遇见当地访问或探亲的侨务干部就像遇到亲人般高兴,给与热情款待。

印尼归侨许受惠在华侨新村买了房,曾在华侨投资公司工作,1974年他先往香港后往新加坡经商,经常来往于新加坡、印尼、香港之间,有时到广州就拜访老侨干,这种友情一直延续到他的后代。有一次,罗、伍两位老人到美国探亲,许受惠移民到洛杉矶的女儿还记得他们,像是他乡遇故知,给与了热情亲切的款待。

朱素衡的儿子雷迅更有意思。雷的外祖父朱家兆是原古巴洪门民治党的领袖。母亲在美国已旅居十多年,因看到雷讯受到西方暴力文化影响感到难以教育,1960年毅然带着一对儿女回到新村居住。朱本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选为市侨联常委。雷迅在祖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整个人变好了,在21中毕业后留校当体育教师。1976年因父亲年老需人照顾,雷返回美国。虽然相隔重洋,割不断当年结下的友情。朱素衡和雷迅一直与广州的老侨干保持联系。雷迅对广州更是常来常往,回到广州就探访当年的老侨干许全、罗强、李景桐等,2002年他到印度等地旅游后,仍要回到广州找李景桐等人饮茶聊天,相聚甚欢。

与时俱进再辉煌

华侨新村内的华侨小学也是在市政府直接关怀下兴建的。市长朱光亲自参加奠基,何香凝亲自题写校名。小学主校园占地16341米2,运动场占地7397米2,共2.3万米2,都是由市政府无偿拨地的。

在办学中,华侨港澳同胞纷纷慷慨解囊,热心捐助。其中归侨王源兴捐资10万元,澳门同胞何贤捐资6万元,兴建”澄溪图书馆”,又捐赠2万册图书和电影放映机,香港同胞王宽城捐资5万元。先后共有2739人捐款,款项60多万元。新加坡归侨知名人士黄复康、彭君娇夫妇为了支持办好华侨小学,每月把在华侨投资公司所得的利息全部捐给华侨小学。

1955年9月,华侨小学开始招生,至1966年共培育学生8500多人。学生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小学是广州市当时学习环境、教学设备和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红旗单位”,光荣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它培养的人才遍布海内外。

华侨为了让后代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纷纷把儿孙送到华侨小学就读。秘鲁侨领戴贺廷,他的妻子儿女均不懂华语,为了让孩子回来读书,特意在华侨新村买了一栋独院,先后带了三个儿子回广州,送到21中和华侨小学读书。本人也经常回到广州来,并且热心捐资兴办学校和各种社会公益事业,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他的儿子回到原侨居地后热心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国辉还曾担任秘鲁侨团通惠总局的领导,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秘人民友好交往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屈指一算,距离广州市第一次人代会兴建华侨新村的方案已逾半个世纪。几十年来,华侨新村经历了许多变化。在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华侨新村也在适应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而起了新的变化。一些当年新村居民的子孙又从港澳、从海外归来,他们或者由自己本人或者把房子租售给亲友或别人,在华侨新村兴办了各种类型的公司,于是华侨新村得了新的雅号:高级商住区”华侨商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