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唯一用石包镶的古城墙是内蒙古美岱召
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勒坦汗在漠南丰州滩上所建“大明金国”都城。
它是一座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被明王朝封为顺义王,始在土默川上建城寺。
万历三年(公元1575)十月,明庭赐予佛像,并赐名“福化城”,成了城寺结合、政教合一、人佛同居的皇城,也是阿勒坦汗统治漠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美岱召还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它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和建筑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岱召原名灵觉寺,清代康熙年间更名寿灵寺。美岱召村正是因美岱召的建设而形成。在2012年中国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近期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的美岱召村榜上有名。
美岱召村背靠着大青山主峰九峰山,面向广袤无垠的土默川,是一座布局酷似寨堡的城池。
雄伟峻峭的土夯城墙外面包砌着虎皮色的大河卵石,城墙高五六米,顶上隔一段一个垛口,看起来古朴而厚重。这种用土筑并石包镶的城墙,结实敦厚,可以抵御炮弹和骑兵的攻击。
这种坚厚的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用石包镶的古城墙。据记载,初筑的城墙顶部就有一丈多宽,上面可以走车。
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
来到拱形的城门口,仰头望去,一座三檐两层歇山式的城楼高高耸立,只见厚厚的木制城门开启在两边,外面包着的铁皮已斑驳锈蚀,这座古老的城门里关着一页色彩斑斓的历史。
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所刻的石匾额,上题有“泰和门”三个大字。山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
城中有供奉佛像的殿堂、4株明代古松柏和256间明代建筑,还有明代壁画1500多平方米、各种树木1000多株。美岱召村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1996年11月,这里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岱召里主体建筑有经堂、大雄宝殿、罗汉堂及观音殿等,殿宇高大雄伟,殿内供奉佛像、菩萨像,并陈列法器,墙面绘有佛传故事和护法神像等内容的壁画。
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在城内深处,太后庙里的檀香木塔,储放着太后骨灰。
美岱召1606年改建成寺庙,是阿拉坦汗及夫人三娘子(金钟哈屯)居住和议政的地方,也是喇嘛教活动场所。在藏传佛寺中,内蒙古地区又把佛寺称为“召”。
美岱召占地面积6.25万平方米,现存大雄宝殿、琉璃殿、达赖庙、三娘子灵堂等古建筑250多间,周围有5米高的石砌城墙。殿内保存有明清壁画1650多平方米,其中许多反映蒙古贵族礼佛的壁画尤为珍贵。
美岱召里供奉着的佛像,坐于莲花之上,从其手势来看,如同观世音菩萨。像像坐在大方台之上,用四立柱,支承一个小全龛,柱身吊柱绿带,十分辉煌。
在喇嘛庙中供奉观世音菩萨,这也是常见的,但此庙的观世音姿势却不寻常。
这个拥有447年历史(至2014年)的美岱召村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走进美岱召村,苍松古刹,每一块砖、每一扇门、每一角楼、每一道景都自有它的幽静与灵秀。
据了解,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村里的传统庙会。自2009年起,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被定为三娘子旅游文化节,节庆期间,不光有传统庙会,还可以欣赏文艺晚会,二人台、山曲等颇具地方特色的节目最受人欢迎。土默特右旗有“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此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二人台表演。
美岱召多少年来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明代有阿拉坦汗、三娘子,近现代有辛亥革命先驱经权、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经雨等。美岱召庙内的达赖庙,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王若飞等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联络点。
抗战期间,美岱召达赖庙又成为萨拉齐抗日游击队活动地址,现为萨拉齐抗日游击队旧址。室内陈列着抗日游击队曾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及乔培玲、刘启焕、王经雨等革命先驱使用过的生活物品,还有照片、书信等。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美岱召古城寺的同时,对美岱召所在的美岱召村进行了科学规划,着力从房舍布局、道路改造、环境美化几个方面进行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美岱召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美岱召村2005年已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正是对这样一座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融合且繁荣、民风民俗传承良好村落的最好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