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椅子”一名见于唐代
椅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坐具,有木制、竹制和石制。
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虽很早就有“椅”,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
比如《诗经》有云:“其桐其椅”。这里的“椅”其实是指“梓”字,是楸木的别名,而非家具类别。
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当时名“椅子”。
在敦煌285窟的魏晋南北朝壁画中,绘有一名僧侣端坐在一只矮靠背的椅子上,脚踏足承。椅子的靠背呈圆弧状,僧侣的双手刚好可以放在圆弧椅背的上沿。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竹制禅椅、根雕椅以及圈椅等新的品种。禅椅座面较宽阔,可容得下一人结趺而坐,椅子的搭脑和扶手俱向前向上挑出。
后世常常采用竹、藤、树根等天然材料作为制作禅椅的原料。
至五代两宋,椅子使用不断增多,品种渐丰富,有前后两腿交叉并可以折叠的交椅。
宋代流行的一种围背交椅,一直沿用到明清。
还有一种椅叫宝座,其椅面以下采用床榻的做法,多用鼓腿膨牙、内翻马蹄,形体较大。
明代屠隆记载吴破瓢用天台藤所制的禅椅,“靠背用大理石,坐身则百衲者”,精巧莹滑无比。
这种身形较为高大的椅子主要供僧侣打坐所用,所以样式古朴,一般为光素表面,绝少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