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最早的珍罕集邮开始于1980年代

珍罕片,即珍罕邮票片,指的就是指珍贵、稀罕的邮票片。

在我国,收藏邮票者众多,但是在珍罕片市场方面却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在国外,珍罕片的发展反倒是极好的。比如我国清末民初时期的邮票,多数是被外国人收藏的,而国内的珍罕片却实在是少的可怜。

可能不少人仍然云里雾里,究竟何为珍罕邮票片?在探访了多位资深邮票收藏专家后,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珍罕片实际上就是发行时间早、发行意义较为重大、存世量又相对较少的片,它在我国乃至全球的邮票收藏市场上的价位都比较高。

比珍罕片更具有价值的是极限片,极限片的收藏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起步较晚,建国后才刚刚兴起,比起国外极限片的发展来说相差甚远。而珍罕片比极限片兴起的时间还要晚二三十年,大约在八十年代左右。

珍罕片在收藏之初,完全是来源于收藏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浓的商业味道。实际上,20世纪八十年代的藏者们对于何为珍罕邮票片的概念很模糊,他们只是觉得珍罕片的历史韵味浓厚,收藏意义重大,所以虽然那个年代珍罕片品相完整的不多,但依然不能阻止其连城的收藏价值。

我国极限集邮开展较晚,八十年代初才逐渐兴起。此前只有个别人在制作这类邮品,而且也不很规范。至于清代至民国期间存世的极限片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谈中国珍罕片实在是比较困难的。

清代、民国的邮品片实在太稀罕了,罕到难见芳影,而且大都是外国人制作实寄的,当然是物以稀为贵了。但是否“珍”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要看该片票、片、戳搭配是否到位?品相如何?在组建邮集时是否能起重要作用?当然对此类片不能过于苛求,笔者以为我国的此类极限片比国外同时期的片更稀少,更珍贵,这是毫无疑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片,在国外是不稀奇了,但在国内极限片刚在萌芽期,只有个别的集邮者在尝试,而且火花一冒就熄灭了,想来传世的片是不会很多的。因此我国的珍罕片应当从这里去发掘。

八十年代初制作的片,商品味较少,明信片大多是七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基本上没有专印片。由于是我国极限片普及的初期,人们对规则的理解尚处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参与极限集邮的人又很少,因此票、片、戳三者和谐一致的极限片也比较难得。此类片应当是中国的第三代珍罕片。

1980年代以来,经过集邮者们的挖掘,一些珍罕的美术明信片浮出水面,(如清代、民国片)并制作了极限片,这些片由于片源稀少,票、片、戳和谐一致,也是不可多得的珍罕片。当然对八十年代的片要谨慎,现在倒拨日戳的片充斥市场,使一些真正的珍罕片也明珠出投暗了。

还有一种是用珍贵邮票制作的片,如八、九十年代用《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等老纪、特邮票制作的片,虽然票、片都不错,而且规则也没规定这些票不能用,但毕竟离邮票发行已有二、三十年,失去了戳的和谐。当然,它们可以补充中国极限片的不足,但不能算珍罕片,只能浪费珍贵的邮票资源。

现在又出现了用变体票制作“珍罕片”的做法,(往往片也选比较稀少的),此类片在邮展中的评价也比较高,所谓“变体票”片,应当在传统研究类极限邮集中有它的较调位,在专题极限邮集中并无太大的优势可言。此类片可否归入珍罕片之列?只能请大家来评价了。

珍罕片应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谓“制作”珍罕片,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或者是想从中获大利者的一种奢望,比起珍罕,实寄片更值得欣赏,双戳齐全,无矫揉造作之态,想假也假不了,百年后肯定是珍罕片一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