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出土的最高技术水平的汉式织锦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
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座汉晋时期的墓葬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
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尤为光辉灿烂、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方寸不大内涵丰富。人们被这千年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透出的精绝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的愿望所打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出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号墓地8号合葬墓中,出土时,置于男尸右侧弓箭旁;初以为是锦袋,后经整理发现,其与弓箭共处,且形状为圆角长方形,两长边各缘缀三条黄白色绢带(宽1.5cm,其中三条残断,长约21cm),面为该锦,故可初步推测为引弓之人护膊用物。
锦长16.5cm,宽11.2cm,右侧幅边尚存。
织造
织物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构成五重平纹经锦,其中,甲经为宝蓝色,乙经为酱红色,丙经为草绿色,丁经为明黄色,戊经为白色,五组色经根据纹样要求分别显花,即由起花的一线经线与纬线构成三上一下的重平,其余四组经线与纬线构成一上三下的重平,背衬在起花的表经之下重叠,具体组织结构表述如下:
1、当甲经起花时–甲经三上一下重平,背衬乙、丙、丁、戊经一上三下共口重平;
2、当乙经起花时–乙经三上一下重平,背衬甲、乙、丙、戊经一上三下其口重平;
3、当丙经起花时–丙经三上一下重平,背衬甲、乙、丁、戊经一上三下共口重平;
4、当丁经起花时–丁经三上一平重平,背衬甲、乙、丙、戊经一上三下共口重平;
5、当戊经起花时–戊经三上一下重平,背衬甲、乙、丙、丁经一上三下共口重平。
由组织图、结构图可见,平纹五重经的组织在汉锦中是较复杂的。也极为罕见,它在织造工艺及技术上都较一般重经织物要高。
也正是由于在同一经向切面上重叠的经丝根数较多,故表层经且不能很好地遮盖里层经丝,以致锦面质地不如二重、三重经锦的丰满,有”露地”现象,但较厚实、平挺。
织物的门幅不能确定,所见幅宽仅余有16.5cm。经密220根/cm,纬密48根/cm。
图案
“五星出东方”锦的纹样题材异常别致,有虎、龙、独角兽(辟邪)、仙鹤、孔雀等动物,并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篆书文字贯穿其中,表达了祈佑祥瑞的含意。另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一个花纹循环为7.2cm,据考据。这种风格和题材的图案,在新疆出土的汉锦中还是首次出现。
织锦的右侧保留着幅边。纹样从右侧开始是一对牝牡珍禽,雄鸟站在云纹的低部,昂首挺立。它的头顶是汉隶“五”字,胸部左云纹上悬挂着一个茱萸花纹。雌鸟站在云纹上垂首面向雄鸟,其颈上方是一白色圆形纹象征“太阴”,背上方是一个“星”字,尾部下方有一个茱萸纹。
与“星”字间隔一个茱萸花纹的是“出”字。“东”字在两个云纹间隙之上。“东”字的左下方、一个云纹之上是一红色圆形纹象征“太阳”。
“太阳”左下侧是一倒悬云纹,云纹凹进处,有一张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独角瑞兽,尾部下垂,背上长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兽角上方云纹上端是一个“方”字。“利”字隔着一个云端在“方”字左上。
“利”字下方云纹的左侧是一个身着竖条斑纹、豹眼圆睁的虎形动物,后右足踩在云纹上,举步向右行,尾部高耸,刚劲有力。其尾部右侧是“中”字,左侧是“国”字。
铭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
色彩
此汉锦采用的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泛的植物染料所得。五色应为“青赤黄白黑”,而该锦用色为“青赤黄白绿”,其中绿应为黑,这里用了绿色,可能黑色不够亮丽而以绿色替而代之。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分别与五星的“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一一相对应。古人能在一块方寸不大的织锦上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如此淋漓酣畅,实属罕见。
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当之无愧。该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