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荷花入诗始于《诗经-郑风》
中国是一个爱好花卉的国家,尤其对荷花,似乎达到情有独钟。我国许多文人墨客都爱咏荷、画荷,而且荷花不仅是中国文人的情结,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中国文化名人爱荷的传统绵延五千多年,从绘画和装饰文化长河中,生长着难以计数的“荷莲”佳作,无论诗歌、小说、散文、戏曲,都飘逸着永远的荷莲″清香,从而形成了独特有趣的中国荷文化。
民间传说农历六月十四日,是荷花的生日,也即是“荷花节”。这天民间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特别是江南水乡一带。这习俗来由已久,自宋代起,就开始过这一节日了。到这一天,不管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相约泛舟于湖上,或猜拳饮酒,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赋,尽情赞颂荷花之美。
荷花又称莲花,据统计,荷花的别名、专称、雅号多达八十多个,实为花卉中罕见。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在《楚辞》里叫作“芙蓉”,在《群芳谱》中叫作“水芙蓉”,《本草经》中又称它为“水芝”,《古今注》还叫它“泽芝”等等,当然最传神的名称当数“六月春”。多么美的一个名字!你看那六月的荷塘,花娇映红玉,艳影照清漪,这不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荷花入诗,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湿有荷花”。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吟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对荷花的喜爱简直到了愿与之融为一体的程度。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把采莲女撷取碧池莲花的情景,描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诗中所创造的荷叶与罗裙一色、荷花与人面难分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塘小景,以及他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句,更为千古传诵。此外,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
荷花不仅入诗,同时也入联。我国一些赏荷风景名胜区有以荷入联的佳作。如山东济南大明湖前薜荔楼上的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还有上海嘉定古漪园的“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南京莫愁湖的“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苏州拙政园的“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等诗情画意的赞荷颂荷的佳作,常常使人如置身赏荷之中,游兴倍增。
自古至今,画荷名家佳作可谓层出不穷。如宋代佚名的《出水芙蓉》,明代陈志莲的《荷鸳鸯图》,清代石涛的《墨荷图》,朱耷的《荷石图》,齐白石的《秋荷》,张大千的《彩荷》,石鲁的《荷趣》等名画,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绘荷花的冰清玉洁、天然淡泊的气息。画荷精品妙绘,难以计数。
早在春秋时,就有荷装荷饰了,当时饰以荷纹的青铜器,与龙、螭等一起构成华贵的纹饰,流传至今,家具、房屋、衣服等也常用荷装饰。比如至今在一些农村地区姑娘陪嫁,箱柜上还绘有荷花,至于服饰,白居易在其名作《长恨歌》中有“芙蓉帐暖度春宵”句,说明帐帷用荷花作为图案,至今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了。因此荷花在我国的花卉中,它冰清玉洁,有清高的品格,让人十分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