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明信片之母”是唐代才女薛涛
薛涛(公元770-841年)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其自幼爱好诗词,随父居蜀郡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父亲病逝后家境贫寒,沦落风尘,因工诗词、晓音律入了乐籍,时称“女校书”。
唐代人用纸篇幅较大,不便书写信札、诗函,薛涛指导纸匠改制,以木芙蓉皮为原料,加入芙蓉花汁,经过多次实践制出了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后人名之为“薛涛笺”,又因其宅旁有小溪名“浣花溪”,故此笺又称“浣花笺”。
传说她把带色的花瓣撒落在纸面上,加工出来的纸就成了斑驳的彩笺。
“薛涛笺”一直备受后来的文人喜爱,以后薛涛笺历代都有仿制。
薛涛设计的笺纸,与当今的明信片一般大小,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笺。此笺原用作写诗作为诗笺,后来逐渐用作写信,甚至官方国札也用此笺,流传至今。
因此薛涛被称作中国的“明信片之母”。
同为唐代诗人的李贺有诗佐证:“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
后来北宋苏易简在文献《文房四谱》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焉。”这种红色小笺曾被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坛。
薛涛笺是唐代版的明信片,也具备现代明信片的一些特征。薛涛笺虽只深红一色,但颜色、花纹甚精巧鲜丽,后来又有青、绿等十个色系。由此观之,“薛涛笺”的形制是红色有花纹的小幅诗笺,最早出现在九世纪初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所以薛涛是世界明信片之母的说法还是站得住脚的。
据说,薛待用毛笔或毛刷把小纸涂上红色的鸡冠花、荷花及不知名的红花,将花瓣捣成泥再加清水,经反复实验,从红花中得到染料,并加进一些胶质调匀,涂在纸上,一遍一遍地使颜色均匀涂抹。再以书夹湿纸,用吸水麻纸附贴色纸,再一张张叠压成摞,压平阴干。
这样制作出的纸片与现代的明信片大同小异:彩色有图案、传情且达意。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让这种笺充满了浪漫色彩,这使得后世不少恋爱达人用薛涛笺作为情书首选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