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皮影艺术的渊源始于汉武帝的爱情故事

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而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裁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戏。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13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评价。

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很多官邸王府、豪门望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戏。

连本戏(连续剧)需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戏,热闹非凡,其盛况可想而知。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皮影制作极为复杂,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这八个基本步骤。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中国的皮影艺术,是由世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并始终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它虽久经沧桑,几度枯衰又几度复苏,却始终顽强地生长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生活哲理,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