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认为“百善孝为先”
中华民族自古信奉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被看作为人之本。
正如孟子如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可见,在对待父母方面,事无巨细,必须细致周全。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倡导人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友善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思想即使是在今天,要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都能上和下睦,相互亲善,家庭就会稳定;所有的家庭都稳定了,对社会的安定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诚然,我们对《二十四孝》中宣扬的“愚忠愚孝”也应该摒弃。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首要的文化精神。要建设中国现代的精神文明,不了解中国的孝文化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就不能真正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建立平等民主、互养互教、互爱互助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的文明体系。
孔子曾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孝的教育在我国绵延几千年,《尚书-康诰》中已有周公重视“孝”“友”记载,他认为人之罪恶莫大“不孝不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也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指出了道德教育必须以“仁义”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孝经》、《礼记》更是对儒家孝道理论的总结,也是对孝道教育理论的总结,是中国古代孝道教化的纲领性著作,统领着中国几千年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
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道德高尚的第一目标是拥有 “仁”,“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第一概念,也是全德之名;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孝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孝为实践的原则。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先为其易,后为其难;先自近始,后乃及远。
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孝却是入德之门,为道德的起点,为一切道德的动力,达成理想的人格的基础。
而理想的人格是拥有社会性和协调性,以社会为本位,以树立社会责任心为目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鼓励学生从社会出发,使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国家、天下关系中的地位,达到天下的太平盛世。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孝文化教化的作用下,孝文化塑造了人格,孝道观念深入人心,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的最鲜明的国民性。总结古人在孝道教育教化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初始意义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孔子把孝从宗教意义上升为纯粹的伦理学意义,从宗教道德上升为家族道德。《孝经》又使孝文化全面政治化,成了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宋明清时期孝道在理论上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的新特点。
五四时期孝文化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其后新儒学的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传统孝道的弘扬和重建。
建国后曾经对孝进行了全盘否定,近些年又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受到了新的研究和肯定。
纵观孝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是在农业经济、家族社会的基础上,适应满足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和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又被封建统治者以“移孝作忠”的机制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走向了服务专制统治的极端。因此孝道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对稳定社会和巩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孝文化本身具有二重性,人民性和封建性并存,精华和糟粕共生,弘扬重建和怀疑批判两种对立的态度同有。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倡导仁、义、礼、知、信,是中华文化和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它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人文宗教意义,又具有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是中国宗法伦理、血缘伦理、政治伦理的结合点,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教育、法律、生活、风俗、艺术等,更重要的事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性。
中华文化虽然是由儒道佛等多种要素组成,但其中心是儒,儒的主要精神是仁,而仁的核心精神却是孝,它贯穿了天、地、人、祖、父、己、子、孙这个纵向链条,又是人际、社会横向联系的出发点。
儒家讲究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再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这些正是我们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核。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商业经济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长期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入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学生也给我们的德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富裕,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中的学生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我们也已经站在国际市场的大家庭中,面临着培养国际人的新形势,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又能做些什么呢?市场无国界,科学无国界,但是人是有国界的,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广阔的大地上,培养具有鲜明民族个性和国际素质的人才。
根据我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情况,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吸取我国古代教育的成功经验,以传统孝文化和现代的教育理念为德育教育的平台,重新构建我国基础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体系,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新思路,育德智和谐发展而又拥有现代素质的一代新人。我国少数几所有远见学校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与研究。
现在学校如何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孝文化的封建糟粕,发挥孝文化的人民性的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摈弃孝文化中顺从奴化的成分,张扬个性自由和平等独立的人格。摈弃孝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建立一种充满人情味、开放性和真诚性的新的孝文化。
摈弃权威主义性格,塑造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厚德载物、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摈弃愚昧保守落后的性格,建设重视权力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人格。我们学校教育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