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有名的“青天”是包公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制”,因此,老百姓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人”。

“青天”似乎就成了百姓的救星,也是唯一的救星。“青天”也即“清官”。中国史上最著名的“青天”当属宋代的包拯,他又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宋代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士。包拯“生于草茅,早从宦学”,也正是这样的出身,让他看到了百姓之苦。

包拯28岁中进士,36岁在父母相继去世后才出仕为官。包拯的为官生涯,用他唯一的一首五律诗即可概括: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若概括包拯的一生,“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这16个字足矣。

关于包拯为官期间,不畏强权、谏意直言、清明断案、执法如山的事件不胜枚举。从“三弹张尧佐”、“参倒张方平”、“抨击宋祁”、“严惩张可久”等事件,可见包拯的为人。

张尧佐是宋仁宗之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凭借着张美人的关系,平步青云,官到“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认为张尧佐并不具备为官的资格,更别说担任“三司使”这样的大官了。

包拯的建议,宋仁宗不仅不予采纳,反而进一步加封张尧佐。面对宋仁宗鲜明的态度,包拯不惧不畏,继续直谏。终于,在第三次朝廷当面进谏时,说服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职。

被百姓称为“青天”的还有况钟、海瑞等清官。

“青天”情结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青天文化”。面对高度集权的人治社会,百姓毫无法律保障可言,于是,只能转而救助于“青天大老爷”。但是,“青天”可遇不可求,百姓的命运也随之而毫无保障。

在我们今天看来,“青天”固然可敬,但“青天”情结则不必提倡。人治社会最终需要转向法治社会,而百姓的利益并不能仅仅依托于几位“青天”,否则,现代文明从何而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