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医在糖尿病诊治上有多项“世界之最”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病因引起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的流行性疾病,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全世界正在经历着由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转化,特别是糖尿病正暴发流行。

一般认为,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加,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6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有1.32亿,预测2025年为2.99亿。1979年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二十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3倍之多。

亚太地区糖尿病政策组公布我国1999年糖尿病发病率已达4%。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已达3600万人,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且大量无症状的糖尿病人未被发现。已确诊的患者中,估计约有60%血糖控制很差,久之将会导致严重慢性并发症,或致残,或致死。

故WHO和IDF(世界糖尿病学会)均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我国卫生部也于1995年制定了《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纲要》,以提示人们更加重视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性。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5%以上。2型糖尿病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其发病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患病人数的显著增加,反映了人们由传统的生活方式向高热量饮食和坐式生活方式转变者的增加。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胰岛素分泌损害和肝、脂肪组织及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这些异常共同参与糖代谢的异常,最终完全丧失血糖稳态。

糖尿病诊断起来很容易,但治疗起来就不然了。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现在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医药的合理应用。尽管新的口服降糖药不断涌现,胰岛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中医药疗法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无论在改善或减轻临床症状(“三多一少”、疲乏无力)、体征,提高病友的生存质量,还是改善空腹及餐后血糖、HbAlc、血脂等实验室指标方面,疗效均肯定,并且副作用较少,在轻、中型糖尿病的防治中占有一定优势,尤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疗效显著。

中医对糖尿病诊治的贡献

1、中国医学文献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2、中国医学文献中最早记录了糖尿病的诊治医案。西汉淳于意的诊籍(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肺消瘴”一案记载,是糖尿病最早医案。

3、中国医学文献典籍《内经》,最先提出过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情志失调、五脏虚弱与糖尿病有密切联系

4、公元600年中国古代医家甄立言最早记载了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现象,比过去误认为最先发现尿甜的Thomas Willis约早千余年。

5、最早提出运动疗法。公元610年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提出糖尿病人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指出消渴病人应该进行导引,导引后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于步,然后食之”,这比过去误认为在世界上最先提出糖尿病体育疗法的JohnBrown。要早千余年。

6、最早提出饮食疗法。公元650年唐代医家逊思邈明确指出糖尿病人要忌面、米及水果等。比过去误认为最先知道用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的John.Rollo约早千余年。

可见,中国是对糖尿病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在与糖尿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历史发展到今天,实践还在反复证明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

糖尿病一旦发生需终身服药,至今尚缺乏根治手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以非药物疗法或天然药物为主的治疗原则,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方朝晖(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