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将“普(洱)茶”作为专有名词记录的史书是明朝的《滇略》

几千年来中国的茶叶名称基本上根据产地命名,云南最早记载茶名的是《蛮书》。

唐代贞元十年(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南诏设银生节度,在银生节度辖区内的茶叶官方命名“银生茶”。

元朝建置,《元史-本纪》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云南行省所定路、府、州、县: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县一,下县五十。普日部(宁洱)、思摩部(思茅)、步腾部(普文)、步竭部(宁洱境内)等属元江府辖”。

明朝建置,《明史=地理志》载:“云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五十八、州七十五、县五十五、蛮部六。镇沅府辖禄谷长官(恩…乐)、者乐长官(新抚);元江府辖他郎寨长官司(墨江)、普日长官司(宁洱)、思摩甸长官司(思茅)、钮兀长官司(江城)”。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1620)卷三中云:“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在史书中出现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为流官制;清代赵学敏(1765)撰《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对普洱茶的产地区域已作了准确的判定,也是“普茶”到“普洱茶”的官方定义。

从“银生茶”到“普茶”再到“普洱茶”的名称演变:“银生茶”应该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294年期间使用了近500年;“普茶”从公元1294年到1729年期间使用了430多年;“普洱茶”从公元1729年至今使用了近280年,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

普洱府辖地的茶叶,包括今云南省普洱市的26座古茶山和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都集中到普洱府今天的宁洱县城加工与集散,故名普洱茶。

在横跨元、明、清三朝,以及民国与共和国的普洱茶兴起的数百年间,作为云南茶叶最先在史籍上发出声音的银生茶(景东茶)竟然长时间沉默了。在江北与江南六大茶山相继兴起的时代,在景迈茶、临沧茶兴起的最近几年,有谁知道它的落寞与孤寂?这还不算,更悲剧的是,世态炎凉之下的甘苦只有景东茶自知。

普洱茶热了,大家都来抢占银生茶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唐人樊绰在《蛮书》里留下了“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的记载,竟然成了当代名门显贵寻宗问祖的大戏法。

有现当代的专家、学者指出,唐代时期银生茶的产地不在景东县,而是在银生府管辖地,距离银生城几百公里之远的勐腊县古六大茶山。

在距离景东县城9公里的御笔山茶文化主题公园,普洱市茶业局文化品牌科包忠华科长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茶园,大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后来嫁接了景东当地茶农耿发财培育的“普景一号”优良品种,茶叶品质非常好,卖价要比一般的荒山茶要高许多。

但御笔古茶山,最好的茶园不在这里,从这个山坡一直下到谷底,有条小河,小河对面的山就属于无量山的腹地了——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那里可以听见我国最珍稀的动物之一黑冠长臂猿的啼叫。

御笔古茶山分布有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高老庄古茶园。其中,菜子地与五棵桩就位于自然保护区里。

包忠华科长还有一个身份是普洱茶文化研究者,他通过查找历史文献,实地考察,得出了结论:《蛮书》中记载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不是远在古六大茶山,而指的是景东县城附近的老仓福德山、金鼎山、漫湾山、御笔山等古老的茶山。这些茶山有古茶园,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这些都是当时在银生府时期景东就栽种茶园的佐证。

包忠华在《御笔古茶山迎来了新春天》一文中写道:五棵桩古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3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2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4公里,面积2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节度府衙设在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

据说,它是银生节度府时期,府衙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那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

进入五棵桩茶园道路非常难走,从银生城出发需要一天的时间,沿着文果河而上,要经过亮石崖瀑布,瀑布高约60米,宽约6-7米,从石崖的石槽喷泻而出,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因石崖在月光下会发出亮光,得名“亮石崖瀑布”;瀑布再往前走的山路要从一个悬崖中间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人悬崖,这是进入五棵桩茶园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思过崖”,有悔过自新,回头是岸的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