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染织工艺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中国染织工艺起源于六七千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麻、葛等天然材料进行纺织的技术。
染的工艺随纺织品的出现而出现。
染织品中,以缂丝与刺绣技艺最为精绝,代表了中国染织工艺的典型特征和最高水准。
染织在历代多有发展,及至明清时期,民间甚至先后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地方绣。
“缂”(读音“刻”),即织纬之意。缂丝织造时,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
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织造过程与其他织物不同。在图案形状周围留下锯齿状空隙,有雕缕的效果。
缂丝织面多为平纹,且正反面花纹相同,而左右方向相反,故极适于制作旗袍。
缂丝织制困难,往往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完成一件,极其珍贵,仅为富贵人家刻织祝颂庆贺之画幅及书法用。宋代著名缂丝专家沈子蕃、朱克柔及明代著名缂丝专家吴圻等的作品,均为精品之作,刻织技术极高。
缂丝的题材自明清以来,多以仿制古代的人物、山水、花鸟画等为刻丝交织图案作品,技艺极高,主要产地为苏州。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
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妇女的绝技。
至宋元,刺绣开始出现画绣结合的作品,成为艺术欣赏品。
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刺绣,几乎均为精品,绣工匀整,针法大多为平针绣,将主题表达无遗,且能绣出画意,使观赏者忘却其出于刺绣,此均因绣者皆为通画理之高手。
中国刺绣可分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流派。
苏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
湘绣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内容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
粤绣用线种类繁多,劈线粗而松,针脚长短参差,色彩富丽。
蜀绣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发源于上海的顾绣精在擘丝精细,妙在配色调和柔顺,写生如画,巧夺天工。
其他流派也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