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荷包”称谓始于宋代

荷包作为一种装东西的囊包,从出土的文物考据,已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佩带囊袋。

不过把这种随身佩带于身的小物什称为“荷包”一词最早开始于宋代。

“紫荷垂橐(读音“驼”,口袋的意思),荷包从宋代起被称为“荷包”,在当时成为宋代品官朝服上的佩件之一,和唐代一样,是装奏事摘要用的。

后来使用范围变大,变成随身佩带的小包囊,可盛碎银子、散香、香茶、槟榔、砂仁等。

宋代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人的字画、陶瓷乃至刺绣,都有很高的品位。

由于帝王的提倡,设置了文绣院,征集名工巧手制绣,刺绣工艺得以大大发展。

宋刺绣创造了平绣、衲纱、戳纱、圈金、平金、扣、打子针等技法。后来,这些工艺逐渐为老百姓所掌握,大量用于服装上,由此也促进了荷包工艺的发展。

到了清代,荷包几乎成了送礼、祈福不可或缺的礼物。

帝王选妃皇后、妃子的时候,得后座者赐如意,妃子则颁给荷包。

清帝在元旦所戴的腰带上,拴挂的荷包比平常的朝带或吉服带上的要多,多则可达10个。

凡是内廷行走的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元旦之日也会得到赏赐:八宝荷包。领赏后,荷包通常悬挂在胸前第二个钮扣处。

即使平常,清代的男子也喜欢在腰上带荷包。而妇女多是在衣襟上挂一两个小香囊。

清时北京有荷包巷,专卖各式荷包、扇袋、眼镜袋等官九样。

当时荷包多用缂丝,或锦缎缝成,再刺绣龙凤、八宝、花卉、福禄等吉祥纹式;或压金银丝;或饰红白米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